當年一百年前,法國有無線電報機,清朝軍隊沒有,清朝軍隊在安南打勝仗,北京清朝政府卻要在北京割讓賠償越南給法國,清朝軍隊是用騎馬回北京報信息.......這是最大的歷史笑話............
中法越南爭清朝打贏,為什麼還割讓越南給法國???
清朝時的中法戰爭(中法越南戰爭)在多地開打
清朝就打贏了,為什麼還要把藩屬越南割給法國當殖民地???
因當然是法國自普法戰爭(西元1870)拿破崙三世戰敗,國體改回「共和」之後,積極想自亞非地區從事戰爭,以圖重振法蘭西雄風(普魯士後來成為歐洲強國—德國)。而這時期的清朝,甫從太平天國、捻亂、回變等大型內戰中甦醒,正開始所謂的「自強運動」,雖然中國的火砲技術較之於鴉片戰爭時期已有長足的進步,鐵甲戰船也開始研發製造,但整體國力尚未回復,法國因此有恃無恐的向東亞步步進逼。
分析近因則可分兩大項:一是同治九年的天津教案;另一則是清法雙方在越南的衝突。同治九年(西元1870),天津一帶流傳著一個荒謬的故事:法國教士迷拐幼童,並將幼童挖眼珠、剖心臟的事,鬧得當地居民鎮日人心惶惶。五月廿日,天津當局捉到一群誘拐幼童的盜匪,他們聲稱是受法國人指使。於是天津道周家勳向法國領事提出嚴重抗議,法領事豐大業非常憤怒,就到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的地方去責問,雙方一言不和之下打了起來,豐大業鳴槍示威,卻槍傷了知縣與僕役。消息傳出後群情激憤,民眾圍攻法國領事館,打死了豐大業,並燒毀法國教堂,結果法國人死了17人。各國公使於是群起抗議,慈禧太后耐不住抗議壓力只好將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天津道周家勳知縣劉傑交刑部議處。另外還先後派大臣曾國藩與李鴻章出面安撫,最後法國因在歐洲戰事失敗無暇東顧而不了了之,僅將知府、知縣發配黑龍江,另滋事者15人正法、11人充軍。但此事件已引起雙方極大的不悅。
第二方面是越南問題, 越南昔稱「安南」,自古為中國的籓屬國(朝貢國),十九世紀初仍每四年向中國北京朝貢一次。西元1862年(同治元年,中英戰後廿年)法國就垂涎越南的資源與地利,企圖藉以進取東亞、中國。就趁中國內亂不斷之際,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與越南簽訂「西貢條約」,自此越南允許法國可以自由與越南貿易,而不必經過中國(清)的同意,甚至將越南外交事務權交由法國監督。
西元1881年,法國竟得寸進尺,策動越南的反朝貢運動,甚至不再承認中國(清)為宗主國。西元1882年,越南發生政變,法國出兵越南,中國除劉永福的黑旗軍(原太平天國餘部,受封「五品藍翎功牌」)之外,清國政府亦正式派兵「保護」越南,雙方衝突一觸即發,互有傷亡,而且被法軍攻佔了五個城池。
西元1884年(光緒十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法國特使福諾祿(F.E. Fournier)(亦有記載為巴登諾特利M.Patennotre)在天津簽訂「中法越事草案」,規定中法互遵邊界,中國軍隊撤出,不再過問越南事務,但允許邊境通商,最重要的是中國不賠償。這份條約又稱「李福簡約」,結果雙方政府都不滿意也不太承認。
於是中法雙方在爭吵不休中爆發「諒山撤兵衝突事件」。法國以中國毀約為由,要求賠償一千萬磅,且決定以軍事佔領基隆(煤礦)為擔保。中法雙方於焉展開大戰序幕!
二、在台灣的戰爭過程
法國總理茹費禮(Jules F.C.Ferry)派了兩支艦隊,分別是孤拔(Courbet)將軍的「東京(灣)艦隊」與李士卑斯(Lespes)將軍的「中國(海)艦隊」,打算佔領海南與台灣,再消滅中國海軍。同時派陸軍攻取東京灣,然後由安南出兵直取雲貴,以迫使中國就範。到了六月,以上兩艦隊11艘軍艦再合併為「遠東艦隊」,統一由孤拔(晉升為海軍中將)率領,開始進犯中國東南沿海。
西元1884年7月13日,孤拔艦隊偷襲廣州及福州造船廠,中國受創,為了迫使中國(清)就範,法軍隨即準備攻打台灣,以奠定基礎與取得補給。7月1 5日,清廷緊急派直隸提督劉銘傳赴台駐守,劉銘傳獲晉巡撫銜,督辦台灣軍務,隨即冒雨搭船抵達基隆,以欺敵戰術(先宴請法使,表現出害怕,鬆懈法方警戒心)躲開了法軍的海上截擊,且調派南部營隊兵力北上協防。
8月3日傍晚,法軍開到基隆外海,也以要求補給為藉口,但被劉銘傳所拒,法軍提出最後通牒,聲稱5日下午8點前限守軍交出砲台,卻於5日上午大舉發動砲擊,基隆守將在劉銘傳督戰下包括章高元、蘇得勝、鄧長安、曹志忠等人在大沙灣夾擊法軍,社寮島砲台亦發砲命中敵艦,可惜卻未擊沉。法軍在這一天中幾乎毀了基隆的砲台設施,於是清軍退入第二線。法軍第一次在大沙灣以四五百人的陸戰隊在砲火的掩護下登陸,第二、三天則展開激烈槍戰,最後清軍反攻將法軍營陣攻陷,法軍退回艦上。第一次的登陸戰遂告失敗,這期間雙方陣亡合計達百餘人。
8月16日,法國上下議會通過增援軍費,並向中國正式宣戰。
8月20日,法軍在福州之戰,法軍大勝,清國「閩海艦隊」幾乎全敗。
8月26日,清國亦向法國正式宣戰。
8月29、30、31日,法艦再次砲擊基隆,基隆守軍亦開砲還擊。(此時法國一方面與清廷展開交涉,一方面為了增加談判籌碼,更加積極攻擊台灣)孤拔將軍採用港口封鎖策略,兵分兩路:一路正面攻基隆,一路攻淡水(古稱滬尾),劉銘傳考量著,因為要攻克台北,法軍若由基隆上岸仍須翻越獅球嶺、基隆河。但若由淡水河攻入,攻下淡水後即可長趨直入,又基隆港灣完全在敵炮火射程之內,防守確實不易。所以,劉銘傳下了重要決定:「棄基保滬」,隨即移重兵到淡水佈防,自己則坐鎮台北府城指揮。
9月3日、4日,法艦抵達淡水,守將孫開華以載石大船沉塞港口(沉船截江),法艦眼看擱淺在即,遂退出海口。
10月1日,法軍在孤拔親自指揮下,於今日仙洞一處海岸登陸成功,守軍蘇得勝、章高元與曹志中等人極力抵抗後,轉進第二線。雙方血戰數日,死傷合計超過420人(清國佔大多數約400人)。10月4日,法軍又攻破大砂灣,基隆市區終告淪陷,清軍退到月眉山與獅球嶺一帶據山險防守。法軍登陸後沒多久,開始水土不服,此時洽有一霧峰林家人—團練林朝棟,率領義勇軍助陣,幫助曹志忠部將暫時擊退法軍。(今日,在獅球嶺有尚有『朝棟社區』就是紀念當時的義勇軍。)
10月8日,李士卑斯下令砲轟滬尾,並命陸戰隊登陸。孫開華、章高元與土勇張李成等料中法軍必將登陸遂督兵分兵埋伏,後來法軍果然雙方激戰後一上午,雙方死傷超過百人,法軍匆忙逃回艦上。法軍事後甚至承認這是目前「最嚴重的敗戰」。(究其原因是:一、登陸人數太少。二、海軍不宜陸戰。三、戰術失敗:過早投入預備隊。四、習會新戰法的中國人確實可怕—指的是孫開華。)
10月20日,孤拔宣布封鎖台灣。法軍在台灣的陸上兵力則受限於連綿大雨與水土不服的情況下而無所作為,加上清軍不時的小規模侵擾,使得法國人因病死傷的,其實比戰死的多更多,這點著實讓孤拔將軍相當頭痛。
11月26日,英國禁止法艦在香港裝煤與修理,以報復法國封鎖台灣期間所帶來的巨大損失。
西元1885年1月25日,這個月清軍已陸續增援一萬兵力駐守基隆與滬尾。法軍非洲外籍兵團援軍亦已到達,法軍攻到月眉山,但因天候不佳,並未能攻下。
3月4日至7日,法援軍再次加入戰鬥,雙方大戰三個晝夜,法軍才攻下月眉山。但是,戰役之激烈,前所未有,清軍陣亡達1500人,法軍則死傷200人(戰後屍骸都葬在今大水窟處)。這是法軍最大的一次傷亡, 死傷率甚至比歐戰的死傷率更高。法軍攻下月眉山後,又受制於暖暖的義勇軍。於是始終無法渡過基隆河。
3月9日,孤拔將軍眼見攻台不易,法政府壓力亦大死,就決定轉向澎湖,並且順利於月底攻佔。而諒山之役,馮子才大敗法軍,在基隆的法軍遂準備棄守基隆。
四、結果
西元1885年3月31日,法國總理內閣總辭。
4月4日,中法議和,正式停戰。但直到6月法軍才完全退出基隆,這期間仍發生多次零星的衝突與戰鬥。
6月11日傍晚,孤拔將軍亦因為水土不服,積勞成疾而病逝在澎湖,客死他鄉。不久(23日)並將遺體由Bayard號戰艦運回法國故鄉(一說九月遷葬)。
6月21日,法艦鳴禮炮21響,正式降下法國國旗,離開基隆。
7月22日,法軍撤出澎湖。
然而中法戰後,北京的清廷竟與法方簽訂「天津條約」,承認法國在越南利權、自由進出雲南、廣西。打勝仗還簽條約,同樣是喪權辱國、同樣地遺禍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