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在《莫名其妙大不妙,拾䌓從簡求變通》一文中,林行止說道:
『從歷史視角看,當前中國國力蒸蒸日上,不僅遠勝清末與解放後運動連年的歲月,其在國際政治舞台的地位,更是脫胎換骨,幾可與美帝爭長論短而各擅勝場;習近平治下五年,北京領導對中國全方位崛興的顧盼自豪,國人的自由度雖然減少,但仍然引以為榮的,數不在少。世局如此,中國南隅的蕞爾香港,伴隨脫殖而來的「兩制」設計,出現了風來帆未張、帆起風不來的情況,國是與港運掛不上鈎!
過去香港賴以安定繁榮的核心價值,無疑是比較接近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回歸「一國」以後,竟然成了港人落實「兩制」的精神包袱,收窄了港人從容上路、隨緣度日的空間。不符京意或是有異於京派代理人識見的港人聲音,通通被打成「反建制」的「反對派」。「反對派」的所作所為,不管多麼符合港人的核心價值和權益,不僅很難獲得北京的包容(遑論接納),亦不可能得到西方政府真心誠意的聲援,那等於是沒有西方國家會因為北京在香港的「強行其是」而力加反對(經過這麼多年,靜觀世局的人都知道,西方政府偶然這樣做,最終目的不外是利用香港作為其與中國作商業交易的談判籌碼)……換句話說,在國際層面,香港「反對派」孤立無援;在香港的言文支持也日漸退潮,一來涉事者都有要付政治代價的隱憂,二來大派「免費」午餐將發揮蛇糭餅遊收買民心的作用;在要付代價及有實惠的無形及有形雙重「誘因」之下,假以時日,支持建制的聲浪必佔上風……在筆者這樣的「老餅」看來,反對派若不改變策略,白白犧牲(最低限度是寶貴的歲月和心力),不但「有辱無榮」(有鬥爭無收穫),注定徒勞無功,與其有付出而無所得着,不如採取主動,只要把爭取民主改為致力於民生,扭轉在市民心中力爭多年卻「一事無成」的觀感,在往後的各級選舉中,民主派也許可獲更多選民的支持!』
『林鄭月娥女士的首份《施政報告》,充分反映了香港小裏小氣的小氣候,與十九大習大大張揚大國威儀相比,香港連作為中央直轄市的資格亦不具備,任何不聽京樂或認為京樂不動聽的人,肯定在香港非民生事務再難有作為。被定性為「反對派」的泛民或其他意識屬性的政治團體,他們所走的路線,連「前路多艱」也太樂觀,說「死路一條」才算貼切!』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