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1418)
2022年12月30日
為朋友的慈善基金命名(2)
(原文發表於2019年4月24日)
還有第三個提議:
孔子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 「知」即智,與愚相對。
上智,就是那些天才、全才的人,全知全能,不用教學就什麼都知道;下愚,是愚鈍、白癡的人。
孔子認為人的智力性情大都是可以改變的,只有上等的聰明人與下等的愚笨的人才不可改變。孔子歷來強調上智與下愚的不可改變,並且主張人有上、中、下的區別。子曰: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是不以貧富、貴賤的區別為前提的,而僅以智力、人性區分。
為何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呢?因為這兩種人,天才先知先覺,白癡不知不覺。先天的本性根深蒂固,故很難用後天教育轉移。
用上智下愚與「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困而不學」(亦見諸論語季氏篇)聯繫起來看,我們不能由此以為天才就什麼都知道的人,有天生資賦就不用教化。夫子自稱不是生而知之者,乃是敏而好學以自成者。這裡面,說不移的意思,恐怕更多的還是在突出教化只是外在的影響,一個人的成就還是基於內在的自覺之意。王陽明說:「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王陽明的說法是強調「自覺學習」,孔子則是強調我們都是中等資材的人(包括孔子自己),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改造,不要看輕自己,認為自己不如人。
孔子認為最聰明的人不會改變,因為這些人認為自己已經是聰明的人了。最愚笨的人也不會改變,因為他認為自己愚笨,改變不了。只有認為自己不聰明,但又認為自己能改變,而且堅信能改變的人,才可以改變。
中人以上的上智,和中人以下的下愚,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力相對地減弱。孔子提示上智的人,要少自作聰明;而下愚的人,也要少自以為是。即使是上智或下愚,也應該終生學習。
「上智」是最高的智慧。孔子說有四種人: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後學、困而不學。「上智」就是「生而知之」的那種人。最高的智慧是學不來的,只可能是天生。如果天生不是,再怎麼學都沒有用。生而為「上智」是有的,生而為「下愚」 則沒有。
只有「生而知之」和「生而不知」兩種區分。生而不知又分三種:學而知之、困而後學、困而不學。只有最後一種才是「下愚」。 一個人不是「生而知之」者,就應該「學而知之」,再不行也應「困而後學」,只要「學」,就可以「移」。「困而不學」,所以才「下愚」。
天才和白癡非常少,我們絕大都是介於上智與下愚之間,屬於中等資質的人。資優的人是中等資質的人當中的上者,只要謙虛地不自視為最聰明,肯學亦可以通過教育的潛移默化,不斷提升自己的智力,一步一步走向「上智」。
我第三個提議的命名,是「上智慈善基金」。
個人三個提議的命名,可以集中考慮第一和第三。第一個比較有時代感,很容易顧名思義;第三個更有內涵,貼近慈善基金成立的宗旨,並且源出聖人之言,個人比較傾向它。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