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1304)
2022年8月10日
盡信諮詢不如無諮詢
(原文發表於2018年7月18日)
特首林鄭月娥7月1日出席七一酒會後,與傳媒進行茶聚,當中房屋和土地成為討論焦點。她提到土地供應小組現時提出的部分增地選項「濕濕碎碎」,明言自己「大膽講」要靠填海方能解決問題。她形容港府過去希望在欣澳、東大嶼、龍鼓灘、馬料水等地爭取填海的撥款舉步為艱,她期望小組在公眾諮詢後,同樣得出需要填海的結論,讓港府重新推出過往的填海撥款發展項目。她強調,此舉並非不尊重土供組,自己出任發展局局長時已希望填海造地,只是當時未有共識。
她重申,市民已經沒有耐性再等待,土地議題將是今屆施政報告,以及未來一年的重點。她提到,土地專責小組的公眾諮詢在九月完結,惟相關報告在十二月才出台,她期望土供組主席黃遠輝能盡早給予宏觀方向,讓自己能在施政報告中提出。
林鄭的言論,令我十分詑異。政府既然費那麼多氣力搞了這麼一個「土地專責小組」,進行大規模及歷時長久的公眾諮詢,特首就不應該在諮詢結果出爐前表態填海是她心目中的一杯茶,否則,萬一諮詢完結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報告所提建議有別於林鄭的,那該怎樣收科?聽林鄭還是聽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對林鄭高調支持填海非常不滿,高聲強調「即使是特首, 都不可能凌駕諮詢結果」,甚至批評特首及政府官員心急,直言雖然《施政報告》10月出台,但小組不可能在9月就提供分析,時間不足而得出的結論「不會客觀」。客觀地說, 黃遠輝是站在道理高地的.
「市民已經沒有耐性再等待」,等待甚麼?是沒有耐性等待增加土地供應,還是沒耐性要等報告在12月才出台?似乎以前者較合邏輯。果如此,問題來了,林鄭言下之意是否認為填海在18個選項中較快較大幅增加土地供應,所以此刻就要預先拍版?在過往較大規模填海,動輒費時15至20年,遠水不救近火, 水深火熱、無殼蝸牛的市民還有耐性等15至20年嗎?這是整整一代的時間呀!
政府大諮詢之美意為凝聚共識,但選項達18個之多,諮詢結果說不定沒有任何一項超過一半人贊成,怎樣凝成共識?再說,較多人選擇的選項,不一定是一個好的、可行的及能較快提供較多土地供應的選項。
大辯論啟動前,智庫組織「智經研究中心」曾率先公布民意調查。智經委託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今年2月以電話訪問1002名18歲或以上居民對中長期增加房屋供應的方法,44%的被訪者支持發展棕地;26%支持在維港以外塡海;23%支持利用地產商手上持有的土地和農地;12%支持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
44%的市民的首選和林鄭並不相同,若果這是大諮詢結果,林鄭豈不兩難:接受民意,但那可能是一個次佳甚至不佳的選項;貫徹自己的選項,會被人攻擊為不尊重民意,諮詢是假諮詢。
民意不可不聽,又不可盡聽,如果政府認為填海是最佳方案,盡管雷厲風行好了,這是政府的行政權力範疇,用不著徵求任何個人或團體的同意!
大諮詢是多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