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錕於1970年自美回港在中文大學執教,創辦電子學系(現電子工程學系),並任該系系主任兼教授。那一年,我剛進中大,到他在1987年出任中大校長,我已畢業離開中大。在高教授和我在中大交集的四年(1970-1974),我唸經濟,他教電子工程,我無緣受教於他,但永遠記得,他是中大以至整個香港高教界空前偉大的大學校長。
報導高錕平生事蹟的文章甚多,謹和大家分享一些他的逸事,有的可能你早已聽過,就當重溫一次吧:
1. 1966年,年僅33歲的高錕發表名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首次提出光導纖維於通訊上應用的基本原理,又描述了長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要的絕緣性纖維結構和材料特性。
他提出了使用玻璃代替銅線的想法,利用玻璃清澈及透明的特質,配以光來作信號傳輸之用。不過,這一想法提出後,許多人認為是「天方夜譚」。
「所有的科學家都應該固執,都要覺得自己是對的,否則不會成功!」高錕沒有放棄,經過多番研究測試,終於證明了光導纖維的可行性,逐步將「不可能變成可能」。最後,他研製出沒有雜質的石英基玻璃,並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徹底地改變了舊有的通訊模式。
高錕的論文,激發互聯網等通訊革命,高錕不但是「光纖通訊之父」,而且是「互聯網之魂」,一切現時影響全球人類日常生活的智能手機和網購等巨大發明,它們的成功端賴高錕光纖理論所開創的基礎。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其論文發表了43年後,才於2009年10月6日在斯德哥爾摩宣佈高錕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借此表揚他在「光傳輸於纖維的光學通信領域突破性」的成就。
對於成就得到肯定,高錕當時輕鬆地回應:「諾貝爾獎鮮有表彰應用科學的成就,故我從來沒有想過會獲獎,感到非常驚喜。過去四十年,光纖大大促進了資訊世界的發展;亦有賴光纖的出現,這個喜訊已於瞬間傳到千里。」
2. 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科學創意中心總監黃金耀指出,不少人談及光纖都只會想起通訊,其實光纖亦為了醫療界帶來了重大的改變。
以往病人進行不少手術時主要以開刀為主,自從光纖的出現後,為醫學界帶來了「微、無創」技術,讓部分病人能免受開刀見血之痛之苦。他強調,這個改變是「好多人無留意,但就十分重要」。
另一項令人注目的發展,是光纖技術助長了人工智能領域的邁進。人工智能相關聯的數據中心,其基礎設施非依賴光纖不可。光纖在確保人們上傳圖片或視頻提供給全世界觀看、分享和評論方面發揮關鍵性作用,這要歸功於光纖的高速和超高密度功能。隨著人們向更高的網路速度遷移,光纖的重要性舉足輕重。
光纖的發明推動了人工智能,顛覆了世界,高錕功不可沒。
3. 光纖通訊改變世界,卻沒有為高錕帶來巨大財富,因為他沒有為光纖這項石破天驚的發明申請專利,反而希望有一天能讓全世界的人免費上網。前任中大校長沈祖堯讚揚高錕沒有把光纖視為生財工具,反而公諸於世,貢獻最為偉大。沈祖堯所言,一點也沒有過譽。
4. 我的中大師兄香樹輝(和我同是中大新亞書院經濟系,他高我三屆)指出, 對於中大發展的大方向,高校長在他任內做了四件大事,均影響深遠。第一件是包容學生,讓校園洋溢自由討論的風氣。第二件是在電子系的基礎上,擴大成為電子工程系,繼而成立中大工程學院。記得在某一次校友聚會,他對校友說:「港大有工程學院(那時候科大尚未成立),中大成立工學院,不與港大在傳統工程方面競爭(即電機、機械、土木、結構工程等),而是要在新工程,電子、電腦、訊息、自動工程這些未來科技方面發展。」近三十多年後回顧,只有一位精通科學理論與工程的學者,才能有此識見,為中大在21世紀科技競爭奪得一席位。第三件是成立建築學系(今建築學院),配合香港不斷膨脹的地產經濟,令中大不致落後。第四件就是成立中大校友事務處,大力拓展大學與校友的關係。
我想補充一下,還有第五件,高校長在任內成立了逸夫書院,連同上文提及的中大電子工程學院、建築學院,他帶領中大成為世界級研究型綜合大學。第六件,中大90年代初面對學制四改三風波,中大前校長金耀基形容為中大創校以來最大的困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高校長以他的眼界,想出以彈性學分制的方法,讓學生自由選擇三年內,或是三年半或更長時間,完成126學分。
此外,高校長致力推廣研究及改革高等教育,力促成立科學園,為本港今日的創科發展奠下穩固基礎;退休後高校長與程介明、黃匡源、馮慶彪醫生等人創立貝沙灣弘立書院。這些貢獻縱使與中大發展沒有直接關係,但對香港高教都影響深遠。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