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邵逸夫相同的習慣
(原文發表於2014年01月14日)
星期日,太太看報,我看書。
太太忽然輕聲叫起來:「啊!邵逸夫的習慣跟你一模一樣。」
我順著她的目光,看到報上寫道:
「邵逸夫是公認的慈善家,但私底下的他過著簡樸的生活,在理財方面十分謹慎。邵氏老員工都知道,他開會時通常一邊面露笑容,一邊親自以英文做會議記錄,他用的是影印完剩下的單面紙,有時一張紙寫不完,他會把空白的部分撕下來,留待下次再用。他用鉛筆來做記錄,寫錯可以擦掉改正,不會輕易丟棄紙張。」
我不禁莞爾而笑。是的,在使用影印剩下的單面紙方面,我的習慣和邵逸夫完全相同。
出身貧窮家庭,幼年喪父,我自小就過著物質匱乏的生活,很早就懂得珍惜資源,從不敢暴殄天物:晚飯吃不完的菜饌,吩咐菲傭留起明晚吃;出外進食,不管是我還是朋友做東,吃剩的東西,總叫侍應打包,留待有心人帶走,沒人要我要;西裝、衣服新舊混雜,舊的差不多二十年,祇要是保存得好,不管它們時尚否、陳舊否,我不會扔掉,照穿如儀。
這些習慣,80後90後甚至70後的中青年人可能會嘲笑,但它們已陪伴我30多年。習慣長久不變,不是因為習慣本身,而是背後的價值觀未變。我無意將自己的價值觀加諸別人身上,包括家人、朋友及下屬,但自我堅持節儉和簡樸生活,並樂在其中。奢侈和浪費,不是我的杯中茶,它們會令我心不自安。
在一般人眼中,我現在算是相當富有了,但令我感到富有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