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中環」最終可能是怎樣的結局?(12)
(原文發表於2014年10月20日)
行動升級,表面有利,其實不利
為了加強對政府的壓力及刺激佔領者和他們支持者的人心和維繫士氣,學聯和學民思潮將行動升級,先是包圍政總、特首辦,更將佔領區遍地開花,由金鐘擴展到灣仔、銅鑼灣、尖沙咀及旺角。
將動升級,表面有利,其實弊多於利:
1. 佔地多了,好像會令政府和警方疲於奔命,但這些多佔的地區,對香港經濟和GDP影響不大,非政府的必救,反倒損害廣大市民和中小商戶的民生和利益,日子一久,民怨漸多,佔中學生就成為市民和中小商戶的對立面,日益與民為敵;
2. 佔地多了,形成戰線過長,難以集中管理。各區示威者山地林立,意見不統一,這種情況與參與者絕大多數出於自發性,因此群龍無首、政出多門當然有關,但戰線過長,難以集中管理亦是主因之一;
3. 運動發展迅速,很短時間就吸聚大量參與者,向政府施加巨大政治壓力,爭取心目中的目標,這本是好事,但各區示威者缺乏組織,沒有領袖人才,參與群眾又欠缺政治鬥爭經驗,面對清場和挑釁,匯聚的民眾缺乏統一指揮,隨時各行其事,令局面陷於混亂失控,並為政府製造了強力清場甚至武力鎮壓的理據。
為學聯謀,它們應該領導示威群眾將力量集中到原有的構想目的地中環,放棄多佔的其他地區。這樣做,嚴重影響大財團、大金融機構和全城最富有的階層的利益,政府很難置諸不理,這是兵法上的攻其必救。更有利的是,學聯等示威群眾避開與民為敵的不妙處境,有利爭取市民支持,長期作戰。
佔領區愈多、佔領時間愈久,愈不利學生
不重新回師佔領中環核心區,可能不是學聯不想、不能而是不敢,因為負面影響實在太大了,大到它們不敢承擔和實施,最終選擇敲邊鼓。但敲邊鼓卻深深得罪市民和中小商戶,佔領區愈多愈大,佔領時間愈久,得罪的市民和商戶就愈多愈深,失卻他們的支持,不利於學生和其他示威青年打持久戰。打不成持久戰,想對政府施壓就緣木求魚。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