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中環」最終可能是怎樣的結局?(11)
(原文發表於2014年10月17日)
對話無助解決核心問題
佔中運動已踏入第20天,在市民、政黨的要求下,學生與政府尋求以對話解決紛爭。希望我看錯,個人認為對話將以失敗告終。無可避免的失敗是因為雙方沒有共同的對話基礎。
無論是林鄭月娥還是梁振英,都堅持對話一定要基於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政改決定,以及共同努力落實2017年普選特首。這個前提,意味著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不會撤銷,對話祇能在人大常委會政改決定的框架內談談一些剩下空間的細節,例如如譚志源所言:「一是提名程序上容許更多不同意見的人參選,讓不同政見的人在參選過程中充份表達;二是提委會界別分組組成可否加入新界別,如青年界別分組;三是在一人一票投票過程中,能否讓選民對一些候選人表達不接納或不認同的意見。」又例如政府可否放寬入閘(注意,是入閘而非出閘)的門檻,讓不同政見的人(包括泛民)可參與選舉;讓提名委員會真正具有廣泛代表性,而非祇得二十多萬人有權選出特首候選人。學生最聰明厲害恐怕祇能透過特區政府向中央逼出具體的普選時間表和路線圖。可惜的是,這些議題都不是心高氣傲的學生領袖心目中的一杯茶,他們的底線是中央撤銷人大常委會的決定。
對話其實是談判,要談判成功,一定要互利雙贏,亦即有對等的利益交換。學生可以拿出甚麼來交換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撤銷?難道就靠放棄所佔領的各區?放棄言文攻擊中央和特區政府?這些代價(更貼切,籌碼),相對於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未免太小!嚴格來說,在中央及特區政府眼中,佔領區你們要佔就盡管佔,多久亦沒相幹,因為受害的主要是市民和中小商戶,中央和特區政府就算不是毫無損傷,亦不外受損極輕;言文攻擊,更不在話下,政權是駡不倒的,尤其當言文攻擊沒有切中要害。靠市民的支持?由於佔中學生和青年所犯的錯誤,這些支持已所剩無幾了!
最決定性的是,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是中央審時度勢、經過深思熟慮的國策,有勇氣推出強硬的政改決定,中央早就預定了佔中者的不滿和動亂及必要時起兵平亂,哪會面對小小動亂就臨陣退縮、簽城下之盟?要它撤銷有關決定,機會接近零。沒有中央首肯,梁振英及林鄭哪敢在對話中對政改承諾任何即使小無可小的變動?據路透社消息,習近平在10月初舉行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上強調,「(與示威領袖)對話已經是讓步」。北京認為,對香港的示威活動已有足夠容忍;普選涉及主權問題,中央不會繼23條和國教事件後,作第三次讓步,否則先例一開,將會缺堤,在西藏、新疆及其他內地地區帶來骨牌效應,紛紛要求有選舉權。這意味著光談政改框架以外的東西可以,實質改變免問。既然中央這樣取態,對話註定失敗告終,除非學聯肯接受人大常委會的政改決定。
特區政府之所以接受與以學聯為首的佔中學生對話,是想一箭數鵰:
1. 政黨及大多數市民都希望政府和學生以對話來解決紛爭,政府就姑且俯從民意,一改前態,極柔地放低身段為9月28日對示威者使用過大的武力洗底,以爭取民意;
2. 拖延時間,以便佔中學生和青年內閧或鬥志瓦解而各奔前程、民怨累積至沸點以至最終變相授權或催促政府使用適當武力清場;
3. 利用對話冷卻學生們的運動熱情和激進,遊說他們回歸理性,接受安撫;
4. 對話失敗,諉過於學生要價過高、頑固不靈,加上佔中較長時間對香港經濟和民生造成的損害,政府最終武力清場亦令政黨和市民覺得無話可說。
政府的對話目的,可以如願以償嗎?那得看對手,對手如現時有勇無謀又剛愎自用的年青學生,我看政府應該可以做到上述第1、第2及第4點的機會極大。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