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中環」最終可能是怎樣的結局?(8)
(原文發表於2014年10月7日)
高不可攀的要價
佔中三子9月29日啟動佔中行動時,他們和學聯、學民思潮(其實亦包括泛民)推動三大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撤回政改決定;人大常委會道歉;梁振英下台。
這些要求充份反映他們完全不了解回歸十多年來部份港人對國家做了些甚麼及中央領導人怎想。這些做法和想法,舉其犖犖大者:
1. 回歸之後,部份香港市民不接受國家對香港的主權和治權,走上日益激進的抗爭道路;更有甚者,羞辱內地遊客,甚至揮舞龍獅旗;去年12月底4名港人手持港英旗闖入解放軍駐港部隊總部挑釁解放軍。他們雖然祇是少數,不足以成事卻敗事有餘。在中央眼中這些舉動反映香港社會以本土為中心,對中央不信任甚至敵視的心態,自然亦引起中央對香港的不信任。事實上人大常委會的決議反映了中央對香港不放心;
2. 近些年來,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日益尖銳,立法會內的泛民政黨處處為難,特區政府管治舉步維艱,圍繞2017年特首普選問題而引發的各種爭議和衝突,不僅阻礙了香港的經濟和民生,更影響香港與內地的正常交往和發展;激進反對派挾持民意藉「佔領中環」逐步升級的行動,有令香港的政治生態陷入亂局之嫌。
與此同時,特首普選議題有國際化的趨勢,今年4月初,李柱銘及陳方安生高調訪美,並與美國副總統拜登會面,談及北京企圖控制特首選舉、「一國兩制」已遭削弱等問題。《紐約時報》也配合發表社評,稱香港特首普選及新聞自由受到威脅;5月初,美國助理國務卿拉塞爾訪港,邀請香港泛民黨魁及新聞界高層會晤,商談香港政改問題。
泛民承認向拉塞爾爭取支持他們的政改方案,並稱「國際社會有權對政改發表意見」,配合外國勢力搶奪香港政改話語權。美國駐港總領事夏千福與英國駐港總領事吳若蘭更異常活躍,密晤泛民,並頻繁落區,高調撐「香港要有真普選,港人必須有真正選擇、無政治篩選才是真普選」,這就令中央十分警惕外部勢力利用香港干預中國內政的圖謀,並要防範和遏抑極少數人勾結外部勢力干擾破壞「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中聯辦主任張曉明說得很白:「普選牽涉國家安全,因為有人勾結外國勢力,高叫結束一黨專政,擔憂出現顏色革命」;
3. 最近數年,「脫中」(擺脫中國連繫)的情況愈來愈明顯。從最近兩個公眾調查結果可得知此趨勢。今年6月的港大民研發放最新香港市民身份認同調查結果,香港市民六種身份的得分依次序為「香港人」、「亞洲人」、「中華民族一分子」、「世界公民」、「中國人」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對最後兩種身份的認同指數更創有關指數自2008年以來的新低;與半年前比較,自認為廣義「香港人」的比率(67%)比前提升5%,反之自認為廣義「中國人」的比率(31%)則下降6%。
更聚焦地看學生的回應,在去年2月浸大「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的電話調查中,在學生的分類中,大部份(65%)認為自己是「香港中國人」,另有24%自稱「香港人」,比例為各類職業之冠;在這93名受訪學生中,竟無一位自認「中國人」,是這二十年以來同類調查中未見過的結果。
行動和反應是互動的,港人和泛民政黨多年來的「脫中」、「反中」言行最終導致中央的反彈,2013年3月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提到特首參選人的條件,首次講明「行政長官必須由愛國愛港的人擔任」;國務院於今年6月發表了《「一國兩制」白皮書》;8月31日人大委員會作出決定,為普選行政長官下了三道重閘。喬曉陽的說明及《白皮書》都是為人大委員會的三道重閘所作的鋪路步驟,三個步驟是一脈相承的。
由此可見,中央的政改決定是有針對性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國家性政策。在中央眼中,香港行政長官普選關係到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大局,決不能讓一個與中央對抗的人掌握特區管治權,這一點是中央一再表明的政改底線。不守穩這條底線,中央認為反華力量就可透過特首普選篡奪香港特區管治權,讓香港成為顛覆大陸社會主義政權的基地。有勇氣推出強硬的政改決定,中央早就預定了佔中者的不滿和動亂及必要時起兵平亂,哪會面對小小動亂就臨陣退縮、簽城下之盟?要它撤銷有關決定,機會接近零。為了和中央討價還價,學生、佔中三子和泛民發起「佔中」。中環是香港的政經心臟,「佔中」是要癱瘓香港政府總部和金融中心,是公然對抗國家統治,不承認中國的主權、治權,中央更沒有可能讓步,反會加強貫徹有關決定。
剛推出政改決定,面對不愛國愛港者小小反對、反抗就撤回還會嚴重損害中央的顏面,要人大常委會道歉就更損中央顏面。梁振英不過是中央政策的執行者,要怪就怪中央這個政策製定者,罪不及他,何以要他下台?佔中三子、學聯和學民思潮要價之高,高不可攀!
透過「佔中」去逼使中央撤銷政改決定,在中央決心推行有關決定的情況下,是走向對抗中央之路,註定失敗。這是佔中發起人及推動者的第一個及最致命的錯誤。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