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曆新年期間,有一張住宅樓宇價單流入市面,有年輕人質疑點解當時的人如此愚蠢,樓價如此低迷亦不願意買樓,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沒有買樓,我認為他們要逆向思維,先要考慮當時點解有咁多人要賣樓,而且賣樓的人比買樓的人多得多,才會出現樓價拾級而下現像,現在,最揼心的並不是當時沒有買樓的人,而是賣樓的人,尤其是那些不需要賣樓而賣樓的人。
香港物業市場在1997年之後,人們話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樓價長時間下行,不少物業下跌大約七成,直到2003年沙士後終極一跌,樓價才作出反賣彈,換句話說,在這段時間內賣樓,絕大多數是受害者,甚至要在不願意情況下,賣走他們買入的物業,原因就是樓價下跌幅度太大,不少持有物業的人都變成了負資產者,當時,銀行已經採取相當寬容態度,如果業主繼續供款,或者重整債務,銀行是不會沒收他們的物業,不過,不少人即使他們有能力供款,但是他們太過精明,認為持有物業價值比欠債還多,情願放棄擁有物業,任由銀行沒收,變成銀主盤,銀行迫不得已以低價出售,做成樓價拾級而下,當時,那些放棄物業的業主感覺良好,認為做出了正確決定,及後,要他們再買樓就非常困難,今日他們當然非常後悔,不過,他們亦知道,不能夠怪責任何人,最多是自怨自艾,這是2003年賣樓的人寫照之一。
另外有一類人,根本沒有賣樓壓力,但抵受不到樓價長期下跌壓力,將手上物業賣走,他們認為這是止蝕行動,但如果他們之後在低價買樓,的確是跌市大贏家,有人的確這樣做,不過,為數並不多,我在2003年以後對那些人說,如果不再買樓,即是不願意確認賺錢,當樓價回升,就會由贏家變輸家,他們當時沒有回答,根本當我是傻仔,因為只有傻仔才會買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