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社會,能夠累積龐大財富的不外三類人:擁有土地出租給農民耕種的地主貴族、商貿發達城市的巨賈,以及憑藉權力斂財的官吏。他們人數不多,大概不超過人口的1%。中間有一群城市手工藝匠、自耕農……等等。其餘大多數農民都是手停口停,能夠維持不飢不寒的生活,已算不錯。是以農業社會的貧富懸殊十分嚴重。 工業革命帶來中產階級的興起,一戰之後,各國貧富不均的程度,遠遠低於農業社會。二戰之後,經濟迅速增長,不少國家和地區(例如香港)由貧窮、「小康」演變至「富裕」。政府提供安全網、免費教育、廉價醫療等等福利,縱使生活在貧窮線下,也可以溫飽、而且下一代只要努力讀書、奮鬥, 便可以「向上流動」,既穩定了社會,亦令大眾沒有注意到貧富不均的問題。 投資引致收入不公平 2008年由美國掀起的金融海嘯,卻令大眾發覺,進入服務型社會,以金融為主的經濟體,貧富不均的程度,直追一戰前。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法國經濟學家皮格提(Thomas Piketty)去年出版的《廿一世紀的資本》一書,提出一個看法,發人深省。他指出,無論在工業社會或服務型社會, 「資本回報率」(即用錢搵錢,包括投資開設工廠、公司、炒賣股票、房屋……等等)是收入不公平的主要原因。一旦資本回報率高過GDP增長率,有錢投資的富人便會越來越有錢,受薪階層永遠都追不上。 發達國家的GDP年增長率有3-4%已經算是經濟好景,受薪階層每年工資加3-4%已經十分理想,可是投資回報通常都會有5%或以上。再者,富人可以將投資所得再投資,財富年年增加,受薪階層加的人工卻被通貨膨脹、物價升幅蠶食,因此,富人與中產及窮人的收入不均情況,只會加劇,而不會減弱。 投資為什麼經常有這麼高的回報率呢?股票、期貨市場有升有跌,但房屋的資本回報率卻恆常高企。有研究指出,在八個發達國家,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屋租的回報率高過其他投資工具、房價十年八年可以升一倍。資金充裕者單靠買賣樓宇和出租牟利,收入已經高過其他投資者,更不用說受薪階層了。 香港便是最好的例子。2003年沙士後,十年來房屋漲價以倍計,引致中產階層、年輕人難以買樓,雖然政府採用辣招,也無法令樓價回落。這十年間,香港的貧富不均程度加劇,主因是樓價。 有錢家族控制經濟 另一個原因是富人的財產可以遺傳給子女。大多數富二代,九成財富不是他自己掙回來,而是承繼家族而來的。由於出身富裕家庭,富二代由小學到大學,讀的都是名校,畢業後可以在家族的企業身居高位,賺取厚薪,收入遠遠拋離中產階層子弟。有些經濟學家提出,號稱機會均等的美國, 已經變成「家族資本主義」(patrimonial capitalism),即是說,經濟不再由個別有才幹的人控制,而是由一群有錢的家族控制。他們一代傳一代,掌控了經濟命脈──例如能源工業和金融業等重點行業。撰文:博文 知識點放任主義政策扶貧 政府該怎樣應對貧窮問題?如何扶貧?歷來有三個方向:最初是放任主義,認為政府什麼都不需要做、不應該做,窮人生活困苦是咎由自取,因為他們懶惰、不努力工作和學習,政府提供福利,等於鼓勵人們躲懶,故而政府只需救濟天災人禍的受害者和老病傷殘,不應提供其他福利保障。放任主義主張,只要經濟年年增長,新增的財富會「下滲」至各個階層,由中產至基層都會受惠,政府不必再額外提供援助或救濟,只須提供優惠,讓宗教團體,非政府組織等負責慈善工作,政府愈少插手愈好。 思考點派魚抑或教人釣魚 當今,很少政府會採用放任主義的政策,事關公眾對政府的期望已經改變,政府對貧窮問題漠不關心,恐怕要下台。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會設有安全網,問題是:政府應該提供金錢和津貼好,還是找出貧窮的原因,從根本解決問題好。這便是所謂「派魚好,還是教人釣魚好」的抉擇。兩種方法可以並行而不悖,問題是政府資源有限,派了魚,教人釣魚的資源便減少,反之亦然!派魚,即時見效。教人釣魚,教不好便浪費公帑;而且就是見效,也要較長時間才見效,公眾有沒有耐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