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被稱為安樂窩,是因為我們希望,樓可以帶給我們安安、樂樂,但事實則是,未買樓前有焦慮,叫無殼族,買了樓後仍有焦慮,叫房奴,這個現象不光香港是這樣,全世界都這樣。為甚麼?
這是因為樓已不再是只供居住用,而是供作儲財、投資、投機用,這個狀況一日不改,樓就難再作為安樂窩,一旦樓與財沾上邊,就一定會出現朱門(豪宅)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無殼族),或貧無立錐地的現象。
香港人可以理解樓,不應作炒賣,但就很難理解為甚麼樓可以不是儲財,甚至投資之用。買樓抗通脹是不少人的共識,但請問在敍利亞、阿富汗的樓,有幾多的儲財價值?一個炮彈過來,千萬豪宅也變廢墟,同樣香港的樓,在2003年期間不也是變成負資產?一個更重要的現實是,為甚麼外國人可以安於租屋而不擁有自己間樓?德國有六成人是租戶,不是業主。這主要是供應一足夠,樓價難升,買樓的人便少,當然如加上租戶權益受保障,租客聲大過業主時就會少人做業主。買樓者少了,樓價更升不起,50年代香港的樓價就處於這種狀態,直到60年代有大陸同胞逃難香港,人口一下子膨脹,政府供地,公私建樓速度跟不上,樓價80年代便開始升,迄至今。
人口膨脹並不一定帶來樓價狂升動力,60至80年代間香港有個期間是人口多,但樓價上升不狂的,因那個時代政府並沒有房屋政策。大家有個錯覺,以為政府出了個房屋政策,就可規範樓價升幅,其實不然,政府的房屋政策,反刺激了樓價的升幅。
大陸同胞逃難來港,他們租不起樓,更買不起樓,便在山邊建木屋,在天台蓋天台屋,在普通一層樓內做板間房,有籠屋,樓梯有閣仔,樓內有閣仔,就算是廁所上也可以有閣仔,當時的貧者,因為沒有政府資助,都只能倚靠自己的辦法去解決居住問題,就如筆者,也是一樣,你叫今時的劏房冇人道,慘,請問你試過劏床未?筆者床上睡上半夜,半夜之後阿妹瞓床,我就起身讀書,要瞓就趴在枱上瞓,所以今時最合做夜更,做報紙,又或者做狗奴才,晚晚要服侍我隻公主狗去屙夜尿,因為她年老腳無力,行不得,這些夜差,做而無怨言,是因為幼時劏床所訓練而成的本領。
居所面積指引有用?
我並不認為幼時居住環境慘,因人人皆如是,大家都是朝折晚行瞓帆布床,瞓街之時就人人都公平happy。但當政府插手房屋事務、制定房屋政策時就麻煩了。
首先政府先訂出人道的每人居住面積最少35平方英尺(這是李鄭安屋邨時的公屋標準,其後面積有增加),這個35平方英尺居住面積雖然不多,但就較筆者劏床時的120方呎住八個人寬鬆多。我不反對政府訂出居所面積指引,但政府一定要明白,一定旦訂出後,這就是個官方標準;做不到是政府扶助無殼一族不足,而在以前有床瞓與否是閣下的事。當然一個很關注市居所的政府,當然較一個讓市民去山邊建木屋的政府有人性多,但這是要資源來打造的。
第一個資源是土地。
第二個資源是建築費、建設施費,這涉及要建甚麼樣的樓。
第三個資源是社會同心。
先講第三點。1907年填海,只要政府部門一心便可,到2007年填海,便有保護維港團體反對,要真填海還要徵得白海豚不反對。這個環保心是好的,筆者也贊成環保,因為是要向我們的下一代負責,但大家聽下列例子你又有何想法?
有友儕家後斜坡有大樹,政府斜坡組來謂要修斜坡,以防山泥傾瀉,到施工時,環保署謂大樹不能斬,即是斜坡不能修,如今友儕只好聽天由命,等山泥傾瀉,屆時大樹、斜坡、房屋、人,一齊死。
唐詩有句:「一朝學得胡兒語,登上城頭罵漢人」,我們今時就有不少坐地鐵去立法會前反高鐵,站在會展反對填海,想想都知矛盾之極,但人往往就是這樣,飲水未能思源。筆者並不是謂要胡亂開山斬樹,但不斬些樹,不開些山,地從何來?無殼一族又怎能有個安樂窩?筆者希望這些環保人士能高抬貴手。好,開地去發展豪宅你去反到夠,但如是要來建居屋、建公屋、建老人屋、建醫院、建學校、建社會設施,請不要舉牌舉手。
假如我們能夠社會同心,去解決無殼一族無樓之困時,則土地資源便應不缺。
而第一點,香港有不少郊區可供發展,目前這些郊區基本分為:綠色地帶、郊野公園、保育帶。50年代前,政府土地規劃沒有這些界定,用那些地方來建樓,十分容易,但有了土地規劃政策後,一畫了,地的用途便死了。
界線是人畫的,只要又是同心,將條界移一移,便海闊天空地多到不得了,有幾多地?粗略如下:
(a)由荃灣至屯門,沿著青山高速公路上的山坡,如會用來建樓,將會有幾多地?
(b)今時香港食水已全靠東江水,原有水塘地是否可用來建屋?數數看可以報廢的水塘包括:
大潭水塘、薄扶林水塘、黃泥涌水塘、石梨貝水塘、城門水塘,只要這些水塘不再是水塘,是供人遊玩的人工湖,在其沿岸就可以建屋。做好污水處理便OK,如果圍繞著這些水塘邊所建的樓,不是豪宅、私樓,而是公屋、居屋、老人屋等。(當然又要社會同心),想問問,一旦公布這個計劃,你認為有幾多無殼族會不再追私樓?
當然我們可能會突然要面對個私樓價急跌的危機,不少今時高價買入樓者會叫苦連天,怎辦?
負責房屋事務的張炳良,已經叫過大家不要急買樓啦,他確實叫得遲,但鬼叫他是2012年7月1日才上班,他在2012年10月發通知,已算夠早,只是大家聽傳媒的負面報道多,一直講政府出招壓樓價,樓價就愈升,這是極無邏輯之說,聽了無邏輯之說而有損失,能怪誰?只能怪自己太過耳仔軟。
明天筆者才在《經濟日報》講第二點,香港要些甚麼樣的樓,《晴報》的讀者明天請找份《經濟日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