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談樓。這些年,筆者談樓的文章不多,基本上有四篇。
一篇寫於1992年,題為「樓價二千八,供不起也請你供得起」,當時是信和地產剛拿了寶馬山地,預期建成後售價為二千八元呎,全城譁然,供不起。但筆者文謂,找家人合資也要供,因為你不供時,周遭有六十萬名卅至四十歲無殼一族要買樓,樓價必升,二千八絕不貴。
一篇是1997年5月間,梁振英約我談樓,原因是董建華當選首任特首,而他未上任時已認為樓價太貴,有個八萬五大計,我則認為不可。不是不用建樓以紓民貴樓之困,而是不能一下子這麼急,因為:
1.不少人已置物業,把樓價急推下,這些人半生以至一生積蓄將毀。
2.政府少了高地價收入,即是稅收少,要從其他環節加稅,市民只是由交Happy的高樓價,改為交不Happy的其他稅如消費稅。
3.港府工作速度是要七年才可使生地變熟地,土地供應跟不上。
4.每年建八萬五,有經驗的建樓工人不足夠,落成樓宇質量難保。
筆者人微言輕,結果仍是八萬五,終於八萬五加上大鱷衝擊港股匯,不但業主捱到2007才甩難,有業主燒炭、政府果見財赤、要討論加消費稅,土地至今仍是開發不足。當年(1997年)紥鐵工日薪過千四,泥工都九百,但仍有短樁樓。冇法,七天趕出一層樓來,質素怎會好?各位,98、99年收樓的業主,請問樓宇質素讓你滿意嗎?
愈平的樓愈遲見家鄉
97後寫過兩篇樓文,一篇講樓市會反彈,一篇跟92年那篇文唱反調,叫「樓價二千八,供得起也請你不要供得起」。兩文立論相悖。並非筆者A字膊,講樓市反彈是當時有發展商投了山頂地皮,我認為這類萬價樓不會受八萬五政策影響。不要供樓文是指不要買普通樓,為文時不知有港股匯受衝擊,亦不知有非典,結果樓價勁跌,高價買了樓要捱價,但亦是豪宅類先見家鄉,愈平的樓愈遲見家鄉。無他,供求問題而矣!
歷史講完,不是謂筆者講樓講得準與不準,而是希望大家明白這幾十年來香港樓價波動是受著種種因素影響,並不可以單一兩年供應量來作定論。隨著香港人口組成變化,一些未來影響樓價的因素可是前所未見,即是歷史上無迹可尋、無辦可依;而這些因素一旦實現,就如被雷劈中,怨不得人,鬼叫你行雷閃電都要爬馬鞍山。
影響香港樓價的因素有:
A.樓是要來住,故人愈多,愈要多樓,但要幾多樓?是一人一間,兩人一間,三人一間,還是……十人一間?
B.在60年代,港人可以接受一屋72家房客,像我輩年紀的人,不少都是100呎房住一家人,連父母可以達到六、七、八人一間房,筆者就是八個人住100呎房。
C.當時我們都覺得有瓦遮頭已十分幸福,在今時一定謂冇人道,要有人道。我認為今時是一間樓應有800呎建築面積,七成半實用面積,即實用為600呎,兩房一廳,一廚一浴。為甚麼是這個呎數,下詳。
D.曾蔭權為政的七年,最大建樹是推高樓價,由於不積極開發土地,使到有年樓宇落成只有7,200間,與每年平均應落成公私樓四、五萬間計這著實是少得可憐,有謂是曾蔭權對地產商傾斜所致,為甚麼要讓地產霸權成形?有很多種猜測,各位可以估,我不談了。
樓價會坐直升機?
以每年政府應提供二、三萬個單位計,故光是要補回這曾蔭權七年之所欠,便應一下子有廿萬個單位才可,如今時只謂年有二萬個單位,自然是政府宣布完建樓大計,樓價即升,因二萬個和廿萬個即是政府冇計。
E.是否真一下子有廿萬個(或更多)單位才可?亦要看多個因素:
•年輕一代有幾多想結婚?
•結婚之後又想有多少子女?
•結婚之後有幾快會離婚?
•有幾多有居港權的子女會來港住?
•上一輩老人家有幾長命?
•有幾多投資移民,或外資來買港樓?
90年代,港樓價二千八迅即逾八千,但今時又是否一樣,樓價會坐直升機?
請考慮以下:
i.90年代是有60萬適婚男女迫切在結婚後即要找樓住,但今時則不一定(a)沒有60萬適婚男女這麼多,(b)結婚後也可以暫跟父母住,因為70至90年代一家仍住一間房,但當時子女今時為人父母者已供了樓後,便是住一層樓,可以有房讓結了婚子女同住。
ii.70、90年代男女一結婚就想生仔,今時整世人都可生仔,理論上是結了婚者可跟父母同住,直到老人家百年歸老。
這兩點是在指出,今時不可以再用70、90年代的理念,看有幾多對新婚夫婦就要有幾多間樓,因為我們做子女時我們的父母冇樓,但我們今時為人父母,我們有樓,但子女就未必有能力供到樓。
70、90年代單身族離婚率跟今時也不一樣,當時可以兩個人一間樓,今時可以一個人一間樓。由於有莊豐源案判例,只要此判例一日未被推翻,有這樣居港權來港的人士可有幾萬、十幾萬、幾十萬,以至上168萬(這個數是當時爭拗人數之一)。
當時司法界、人權界認為此數作大,但是否會成真取決於之後香港福利、生活水平吸引力等。如國內生活,求職機會愈差,這個數將愈大,相信今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計不出這個數,此即政府怎去為這些可一下子湧來的港人,準備房屋?
今時確有不少老人家孤苦無依,但亦有不少老人以前買了間細屋,大角咀、深水埗、筲箕灣、灣仔就有不少這類家有其屋的老人,他們幾時死?他們一日未死,子女未必會和他們住,他們一死,子女可以住入老人的屋(遺產),又或可以賣掉這些屋,以2030年每四個人就有一個長者計,估計到2030年後,這類老人「凶」屋供應會不少,但有幾多?
投資移民來港買樓可以易計到數,因為可以用政策,用買樓銀碼,買樓間數來作出限制,今時則是有約20%的新供應樓,是由非港資(主要是中國同胞)買去。
不少人講今時樓價貴是供求失衡,搞好供應就掂嘞,講就易,但就按上述情況計計總需求將如何?你計得出,我真係批個頭畀你做凳坐,因為一定冇人可以準確計得到,然則在「求」未可知之的時候,怎會「供」?明天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