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供應之迷思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政府來年多發128個的士牌照,令香港這擁有700萬人的彈丸之地多128輛的士行走,閣下會否認為該增加的供應,可以穩定正在上漲的的士牌價?數據顯示,政府已超過十年沒有發出新的士牌,的士牌照一直維持於18138個(運輸處數據),如今增加供應「無限」倍,的士牌價大有可能停止上升,甚至應該要狂瀉呢!
如果認為以上的分析荒謬絕倫,閣下亦應對大部分以住宅供應分析樓價升跌的報告或報道有所懷疑。
有報告指出,下半年或明年將有超過1萬個單位供應(運輸及房屋局數據)「圖一」,這應指新增私人住宅單位(如包括公營單位,2011年新增2.72萬個)。此比例就正正等於128個的士牌之於該市場(0.7%),新增萬多個私人住宅單位,相對於143.3萬個現有單位而言(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2011年3月數據,並未算及另外113.7萬個公營房屋)「圖二」,實在是九牛一毛,對「穩定」正上升的樓價的作用,可說是杯水車薪。
為何會有該謬誤?筆者相信,最大的原因是有關分析假設了樓市為用家市場:上車客或換樓客想買樓,當然舊不如新啦。然而,筆者分析下來的結果(見前數篇),很不幸,香港樓市主要都是投資者在買賣(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2011至2012年中平均每月有約7000個單位成交,即一年有8.4萬個單位成交,故相對1萬個全新單位,二手成交應佔大部分),與只有或將有「一層樓」的用家(相信涵蓋大部分中產人士)無關,要投資樓市賺錢,回報有可能新不如舊(例如計及租金回報率),難道現有的單位就不是供應?
樓房身外物,價善當可沽。不是所有住客都是業主(根據政府統計處2012年中數據,私人房屋的自置居所住戶在私人房屋的家庭住戶總數目中佔比重68.7%,即多於45萬個單位屬放租或空置待沽),單位買來放租肯定是投資,也等於是供應,更遑論某些業主亦視自置物業為投資(因可轉買為租,非必須擁有)。因此,如果分析員用自己的角度分析樓市,很可能會得出一個誤導人的結果。
影響價格有多種因素,一種是大家「認為」其會影響而「實際上」亦會,一種是大家認為其會影響而實際上不會,一種是大家認為其不會影響而實際上會,最後一種為大家認為其不會影響而實際上亦不會。第二及第三種情況對分析來說是大忌,尤以第二種為甚,「新增供應會影響樓價」便是。
就算現在佔據私樓的大部分人仍是用家,但是樓宇價格須經買賣去體現,買賣的participants則主要為投資者,故要分析樓價,投資者care的因素才是我們需要留意的,此不可不察(股票市場都有類似的concept,不過,股票市場中的炒家是樓市的投資者,投資者反而較類似業主)。
最後要提的是,大部分使用數據進行的投資分析都是以迴歸方程砌一個模型(regression model),通常一個價格都會被多項數據影響。
如果一個分析只用一個因素(例如樓宇供應增加一定會令樓價跌),筆者不會說其一定錯,但很大機會以偏概全,不能完全反映現實。因為經濟並非自然科學,不會有一個實驗室可以控制到all others constant,如果其他因素同時都在「郁」,大家又如何可以肯定某商品價格的升跌完全因為一個因素之增減呢?
專家其實都可以呃你十年、百年。
譚少山
獨立分析員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