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樓價換來重稅 民怨更深
撰文:麥萃才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拓展總監
欄名:房策透視
社會上有不少聲音認為香港樓價太高,而樓貴高、租金貴是使企業經營困難以及市民住屋難的原因。社會出現了仇富的情緒,特別是對於地產商而言,於是便有地產霸權的批評出現。而有意見認為政府向大地產商傾斜,有點不公平的嫌疑。問題是這些批評與政府房屋政策有關嗎?如果是的話,為何不去改善?箇中又有何難題?
早前曾特首在電台節目中說,香港的高地價及高樓價是香港成功的代價,東京、倫敦、紐約也面對相同的問題。問題是香港成功的背後代價,你願意承擔嗎?又或者寧願香港不成功,那麼大家可以少付出些?
私樓租戶約百萬 真正苦主
早前政府的施政報告,把房屋問題排列最前,認為是市民最關心的迫切問題。而房屋問題,往往是最棘手,最難解的事項。第一是「高樓價」下市民未能買私樓;第二是「租金貴」市民租樓難的問題。問題之所以複雜是因為這兩者是相關的!
根據施政報告,香港有124萬個家庭住在私人物業,其中87萬戶是自置物業,其餘的37萬戶租住私樓。那麼樓價貴會影響哪些人?
對於已擁有自置居所的住戶,樓價高企當然高興,因為他們的財富上升了。如果要局部變現,可以要求銀行加按,套取資金。對於私樓租戶來說,部分希望最終自己能購入物業,而這批人會對高樓價有怨言。
至於租金貴的問題,自置物業的住戶不是問題,因為他們不用交租。如果擁有出租物業的就更高興,因為租金上升,他們的收入便會增多。
那些對租金貴感到反感的,往往就是這37萬戶租住私樓的。租金上升,如果負擔不來,便要大屋搬細屋,貴區搬去租金較廉宜的區域。業主更可能會把物業收回放售,因此樓市上升之時,這批37萬的住戶怨氣最大,以平均每個住戶有2.9位成員計,牽涉人數有107萬人,佔香港人口的15%!
公屋輪三年 中產買樓待何時
這批人,往往是夾心階層,家庭收入高於公屋申請資格,但部分又未富裕到能夠負擔私樓樓價,因此要暫時租住私樓。所以對他們而言,樓價高、高租金是很惡劣的社會現象,需要改變。
政府要解決房屋問題,理論上不難。首先政府是土地的主要供應者,政府只需要有充足資源發展便可。問題是香港政府能否解決香港市民所有居住問題?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的開支,最終要有人承擔,問題是誰?
兩位擬似特首候選人都說政府要大力增加公屋建設。單是一個公屋單位的建築費用,便要30萬至40萬一個。以中間數35萬計,15,000公屋單位建造費便要52.5億。如果要建3萬個便要百多億,中間還沒有計土地平整費用,以及地價。如果要顧及公屋輪候冊中三年上樓的承諾,香港每年公屋建造量便要多於30,000個,對特區政府來說是個負擔。屆時又可能有人會提出,公屋輪候冊那十幾萬戶三年便能上樓;那麼住私樓租戶之中那些非公屋輪候冊的租戶的,又能否取得政府資幫助,三年能上樓(買樓)?
香港的營商環境之所以能夠位列世界最高排名的首幾位,低稅率是原因之一。而政府的收入來源,與很多西方國家在結構上有很大差異。以2011至2012財政預算為例,佔政府最大收入的是利得稅,有969億,佔25.8%,而薪俸稅有482億,佔政府收入的12.9%。通常這兩項數字應佔政府收入的很大比例,但對於香港特區政府,佔所有的收入僅有38.7%,連四成不到(見圖)。
嚴遏樓市 薪俸稅難抵地價
香港薪俸稅率低不在話下,而稅網之窄,又是世界少見。在300多萬在職人士之中,只有百多萬人需要繳稅,而其餘的人士不用繳稅之餘還能享用社會福利。靠的是政府其他收入。其他收入有860億,佔總數的22.9%,至於其他非經營收入有64億元,佔1.7%。如果把這些收入全部加起來,大約佔總數的63.3%。那麼其餘近政府四成的收究竟來自哪裏?
地價收入620億元,佔總收入的16.5%是一個重要來源。這個數字會被界定為非經營收入,但實際上它比薪俸稅的收益482億還要多!假設把樓市推倒,發展商不投地,不補地價,整個收益便會是零,那麼資金缺口如何彌補?如果全部由薪俸稅去補,一是把全港在職人士都納入稅網,而且稅率要大幅上升,例如把標準稅率提升一倍,接近西方水平。那市民會接受嗎?
印花稅之中有400億,佔政府收入的10.7%,其中有部分是物業買賣印花稅,其餘的是股票交易印花稅。如果樓市死寂,印花稅便會大減。很多聲音批評,香港經濟單靠房地產及金融業是不對的,這個產業結構很不健康。但現實上特區財政上有很大來源,就是來自這兩個產業,形成了一個千絲萬縷的關係。政府還有9.5%的收入,是來自投資收益。經營投資收入佔8.1%,非經營投資收入佔1.4%,大部分收入是來自外滙基金的投資收益(見表)。
購物業如繳稅 業主望樓價升
總體而言,政府收入之中只有八成是來自經營收入,其餘兩成是來自非經營收入。以2011至2012財政預算計算,假設碰上最壞的情況,股市樓市失利,庫房便少收20%收益,約值750億元!比起薪俸稅總收入的482億元還要高!所以政府要有些少財政儲備去應付不時之需。
如果要作譬如,特區政府的財政,就好像一個家庭,丈夫每個月所給予的家用,不足夠支持正常家庭開支。主婦要靠投資收益來補貼。正因為有這些補貼,才能夠以這麼少的家用,仍能維持家庭的運作。
說回高樓價,高地價政策,政府不賤賣土地,賣地與補地價收益才能支持政府財政。否則要納稅的人數要比現時的多,而且稅率亦會加重。高地價,高樓價換來了低稅率,某個程度來說也是一種隱含稅項。這與一般的稅項不同之處,是用者自付。換句話說,賺買物業,等同於向政府繳交了稅項,而稅項是從地價及印花稅中繳付的。要明白一點,能夠負擔私樓的,會是經濟較為富裕的中層階層,而這一批中層階層,亦是付稅最多的一群。
如果問他們,喜歡高樓價但較低薪俸稅?還是低樓價較高薪俸稅呢?可能選前者居多。因為後者,所繳付的稅款是每年繳的,而且支出之後,便真的少了資金運用。但前者則並不一樣,因為物業有儲存財富的用途,今天同高價買樓不是問題,雖然價格之中已包含了這樣的隱含稅項,但只要樓價維持現況或上升,當物業轉手,便變相把這稅項轉嫁到下一位買家,結果等有沒有納稅。
樓價跌兼加稅 雙重打擊業主
當樓價大跌又怎樣?這等於物業減值,業主如將物業轉手,便不能把隱含稅項全數轉嫁給買家,所以負資產之時,業主怨氣最深。正因為這個特性,所以一般業主不介意高樓價;但對租戶來說,則是另外一回事,因為樓貴,租金亦貴,變相等於在租戶之中加了稅。個人住戶等同加了薪俸稅;公司等同加了利得稅。最大問題他們不能享受高樓價的得益,卻要承受高樓價高租金的結果。
以上的分析只能說出高樓價與政府財政收入的關係,以及現在香港資源分配的機制,並不等於認同這種機制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把香港樓價推跌,將會有87萬戶私樓居民會受害,財富減少。另外政府庫房收益可能會減少數百億,包括地價,補地價及物業買賣印花稅,總數可能會比薪俸稅還要多!而資金缺口可能要迫政府加稅,包括薪俸稅及利得稅。這樣持有物業的中產階層,已承受樓價下跌而引負面財富效應,如果還要承擔薪俸稅上升的雙重打擊,相信民怨更深!
推倒樓價換來重稅 民怨更深
撰文:麥萃才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拓展總監
欄名:房策透視
社會上有不少聲音認為香港樓價太高,而樓貴高、租金貴是使企業經營困難以及市民住屋難的原因。社會出現了仇富的情緒,特別是對於地產商而言,於是便有地產霸權的批評出現。而有意見認為政府向大地產商傾斜,有點不公平的嫌疑。問題是這些批評與政府房屋政策有關嗎?如果是的話,為何不去改善?箇中又有何難題?
早前曾特首在電台節目中說,香港的高地價及高樓價是香港成功的代價,東京、倫敦、紐約也面對相同的問題。問題是香港成功的背後代價,你願意承擔嗎?又或者寧願香港不成功,那麼大家可以少付出些?
私樓租戶約百萬 真正苦主
早前政府的施政報告,把房屋問題排列最前,認為是市民最關心的迫切問題。而房屋問題,往往是最棘手,最難解的事項。第一是「高樓價」下市民未能買私樓;第二是「租金貴」市民租樓難的問題。問題之所以複雜是因為這兩者是相關的!
根據施政報告,香港有124萬個家庭住在私人物業,其中87萬戶是自置物業,其餘的37萬戶租住私樓。那麼樓價貴會影響哪些人?
對於已擁有自置居所的住戶,樓價高企當然高興,因為他們的財富上升了。如果要局部變現,可以要求銀行加按,套取資金。對於私樓租戶來說,部分希望最終自己能購入物業,而這批人會對高樓價有怨言。
至於租金貴的問題,自置物業的住戶不是問題,因為他們不用交租。如果擁有出租物業的就更高興,因為租金上升,他們的收入便會增多。
那些對租金貴感到反感的,往往就是這37萬戶租住私樓的。租金上升,如果負擔不來,便要大屋搬細屋,貴區搬去租金較廉宜的區域。業主更可能會把物業收回放售,因此樓市上升之時,這批37萬的住戶怨氣最大,以平均每個住戶有2.9位成員計,牽涉人數有107萬人,佔香港人口的15%!
公屋輪三年 中產買樓待何時
這批人,往往是夾心階層,家庭收入高於公屋申請資格,但部分又未富裕到能夠負擔私樓樓價,因此要暫時租住私樓。所以對他們而言,樓價高、高租金是很惡劣的社會現象,需要改變。
政府要解決房屋問題,理論上不難。首先政府是土地的主要供應者,政府只需要有充足資源發展便可。問題是香港政府能否解決香港市民所有居住問題?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的開支,最終要有人承擔,問題是誰?
兩位擬似特首候選人都說政府要大力增加公屋建設。單是一個公屋單位的建築費用,便要30萬至40萬一個。以中間數35萬計,15,000公屋單位建造費便要52.5億。如果要建3萬個便要百多億,中間還沒有計土地平整費用,以及地價。如果要顧及公屋輪候冊中三年上樓的承諾,香港每年公屋建造量便要多於30,000個,對特區政府來說是個負擔。屆時又可能有人會提出,公屋輪候冊那十幾萬戶三年便能上樓;那麼住私樓租戶之中那些非公屋輪候冊的租戶的,又能否取得政府資幫助,三年能上樓(買樓)?
香港的營商環境之所以能夠位列世界最高排名的首幾位,低稅率是原因之一。而政府的收入來源,與很多西方國家在結構上有很大差異。以2011至2012財政預算為例,佔政府最大收入的是利得稅,有969億,佔25.8%,而薪俸稅有482億,佔政府收入的12.9%。通常這兩項數字應佔政府收入的很大比例,但對於香港特區政府,佔所有的收入僅有38.7%,連四成不到(見圖)。
嚴遏樓市 薪俸稅難抵地價
香港薪俸稅率低不在話下,而稅網之窄,又是世界少見。在300多萬在職人士之中,只有百多萬人需要繳稅,而其餘的人士不用繳稅之餘還能享用社會福利。靠的是政府其他收入。其他收入有860億,佔總數的22.9%,至於其他非經營收入有64億元,佔1.7%。如果把這些收入全部加起來,大約佔總數的63.3%。那麼其餘近政府四成的收究竟來自哪裏?
地價收入620億元,佔總收入的16.5%是一個重要來源。這個數字會被界定為非經營收入,但實際上它比薪俸稅的收益482億還要多!假設把樓市推倒,發展商不投地,不補地價,整個收益便會是零,那麼資金缺口如何彌補?如果全部由薪俸稅去補,一是把全港在職人士都納入稅網,而且稅率要大幅上升,例如把標準稅率提升一倍,接近西方水平。那市民會接受嗎?
印花稅之中有400億,佔政府收入的10.7%,其中有部分是物業買賣印花稅,其餘的是股票交易印花稅。如果樓市死寂,印花稅便會大減。很多聲音批評,香港經濟單靠房地產及金融業是不對的,這個產業結構很不健康。但現實上特區財政上有很大來源,就是來自這兩個產業,形成了一個千絲萬縷的關係。政府還有9.5%的收入,是來自投資收益。經營投資收入佔8.1%,非經營投資收入佔1.4%,大部分收入是來自外滙基金的投資收益(見表)。
購物業如繳稅 業主望樓價升
總體而言,政府收入之中只有八成是來自經營收入,其餘兩成是來自非經營收入。以2011至2012財政預算計算,假設碰上最壞的情況,股市樓市失利,庫房便少收20%收益,約值750億元!比起薪俸稅總收入的482億元還要高!所以政府要有些少財政儲備去應付不時之需。
如果要作譬如,特區政府的財政,就好像一個家庭,丈夫每個月所給予的家用,不足夠支持正常家庭開支。主婦要靠投資收益來補貼。正因為有這些補貼,才能夠以這麼少的家用,仍能維持家庭的運作。
說回高樓價,高地價政策,政府不賤賣土地,賣地與補地價收益才能支持政府財政。否則要納稅的人數要比現時的多,而且稅率亦會加重。高地價,高樓價換來了低稅率,某個程度來說也是一種隱含稅項。這與一般的稅項不同之處,是用者自付。換句話說,賺買物業,等同於向政府繳交了稅項,而稅項是從地價及印花稅中繳付的。要明白一點,能夠負擔私樓的,會是經濟較為富裕的中層階層,而這一批中層階層,亦是付稅最多的一群。
如果問他們,喜歡高樓價但較低薪俸稅?還是低樓價較高薪俸稅呢?可能選前者居多。因為後者,所繳付的稅款是每年繳的,而且支出之後,便真的少了資金運用。但前者則並不一樣,因為物業有儲存財富的用途,今天同高價買樓不是問題,雖然價格之中已包含了這樣的隱含稅項,但只要樓價維持現況或上升,當物業轉手,便變相把這稅項轉嫁到下一位買家,結果等有沒有納稅。
樓價跌兼加稅 雙重打擊業主
當樓價大跌又怎樣?這等於物業減值,業主如將物業轉手,便不能把隱含稅項全數轉嫁給買家,所以負資產之時,業主怨氣最深。正因為這個特性,所以一般業主不介意高樓價;但對租戶來說,則是另外一回事,因為樓貴,租金亦貴,變相等於在租戶之中加了稅。個人住戶等同加了薪俸稅;公司等同加了利得稅。最大問題他們不能享受高樓價的得益,卻要承受高樓價高租金的結果。
以上的分析只能說出高樓價與政府財政收入的關係,以及現在香港資源分配的機制,並不等於認同這種機制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把香港樓價推跌,將會有87萬戶私樓居民會受害,財富減少。另外政府庫房收益可能會減少數百億,包括地價,補地價及物業買賣印花稅,總數可能會比薪俸稅還要多!而資金缺口可能要迫政府加稅,包括薪俸稅及利得稅。這樣持有物業的中產階層,已承受樓價下跌而引負面財富效應,如果還要承擔薪俸稅上升的雙重打擊,相信民怨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