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儒來兄
此為中英惡鬥,延續到今天。1992年前,香港雖然是冷戰前沿,但中英兩國皆以務實態度處理香港事務,沒有意識形態紛爭。香港在70/80/90年代的繁榮,極度依賴這兩個宗主國的務實合作。香港,大陸,英國,止談生意,各自得益。
1984年,北京強烈要求收回主權,英國內心不情願,但軍事上無能力抗拒。於是務實態度主導了中英談判。一國兩制的提出,北京有盡最大程度照顧英國人在香港利益的考慮。聯合聲明,英國人要爭取的是97年後英國在港利益的保障,不是替香港爭取民主自由,企英國人立場,這個很合理,很符合英國利益。1985年到1989年,回歸過渡期一切順利。64後,尤其蘇聯解體後,英國政壇部分人覺得既然已經贏佐冷戰,乘勝可以輕易擊倒埋大陸。馬卓安取代戴卓爾,冷戰心態取代務實心態。合作政策改為對抗,1992年開始到今天,香港人噩夢未停過。對抗越烈,合作越少。鬥到今日,英國在港利益幾乎喪失殆盡,彈盡引入美國勢力繼續鬥,現在係中美對抗多過中英對抗。而中國並沒有崩潰而是崛起。且不斷擴大開放,減低對香港的依賴,利益有受損,但損失不大,涉及主權北京唔肯讓步,97回歸唔可以被undo。所以洛惠寧講的話好清楚,主權在北京,港人治港由北京授權,選舉公平公正,止能發生在北京認可的人之間,對於之外的人,沒有公平可言,甚至沒有參選權力。這是北京從1985年到今天的一貫立場。如果北京願意放棄這個立場,根本唔會有呢幾十年的惡鬥。
今日睇翻,1992年開始的惡鬥,有輸有贏。
首先英國人,既失去香港治權,在香港利益也幾乎無佐一大截,英資在港大不如前。輸多贏幾乎沒有。算大輸家。
再講中國,守住主權算贏,治權不斷受挑戰算輸,做生意影響有但不大,算和。
香港係純輸家。唔講錢先。社會分顏色,惡鬥幾十年,耽誤一代人。其實係最慘。
美國係後來加入,為爭奪霸權,值得鬥,可以理解。目前搞好多野,付出好多金錢,贏到d咩,暫時睇唔到。中美爭霸,香港係其中之一個小戰場,但唔算主戰場。2020大選,特郎普或拜登唔知邊個,當選後睇中美點樣互動,輸贏再判斷。
總結:
我個人睇,當年魯平指彭定康為千古罪人,有道理。中美都係大國,中美爭霸惡鬥,可以理解。但係英國屬於歐洲小國,同中國惡鬥,得不償失。馬卓安,彭定康這兩個人,係英國的罪人,他們的政治智慧比較戴卓爾夫人,衛亦舜爵士差太遠。中英惡鬥,不但損害英國在香港,而且極大損害英國在中國市場的利益。出左度氣,付出巨大代價,但零收獲。不符合英國的長遠利益,不是一個高質素政治家應有的判斷。反觀葡萄牙,務實合作,主權治權切底交還中國,中國完全保障葡國在澳門利益,包括土生葡人。通過澳門,中國和葡萄牙以致南歐,南美葡語系國家,有好多商機,可以共贏。澳門會越來越好,葡萄牙也能受益。而英國已經唔係日不落帝國,最近十年英國開始變,中英惡鬥改為中美惡鬥,英國逐漸淡出這場惡鬥,止損離場,但失去左的難以翻轉頭。最近怡和置地在上海花300億元人仔買地,英資重回大陸,要付出高價錢,但都要回。
美國唔同,美國係超級大國,貌似仍然好強大,家底厚,鬥得起。大陸崛起,GDP十年內可能超越美國,但也不敢太輕易同美國反面,想鬥而不破,以拖待變。主權治權北京立場僵硬,其他利益可以當生意傾。中美惡鬥,另一個戰場在臺灣。所以香港屬輔助小戰場。而中美真正決戰場,在科技。所以華為係焦點所在。香港的社運,算拉拉隊,睇落熱鬧,對香港損害好大,但對中美都唔入肉。
講翻香港,夾在中美英之間,被卷入無窮盡的惡鬥之中,你覺得香港係福地咩?我覺得係無奈多D。
香港人,係醒目的話,睇到機會就要學英國人,盡快淡出中英惡鬥,不要卷入中美惡鬥,更加唔好開啟陆港惡鬥。人地鬥有人地的原因,利益行先,裏面沒什麽正義邪惡可言。
真係為香港好,就唔好卷入去。
言盡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