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新聞睇得夠多,就會發現世界各地收入水平相近的社會所面對的問題都大同小異。例如澳洲有一個35歲的地產富豪Tim Gurner,近日在電視節目中批評新一代後生仔如傻燦‧土著‧自醉‧浪子‧阿井每日飲4蚊澳紙(約23.2港元)一杯的外賣咖啡,又食19蚊澳紙(約110港元)一份的牛油果多士,所以買不起樓。這番說話是否似曾相識,有點像華置(00127)主席、外號Package Lau的劉鳴煒兩年前的「睇少場戲儲錢買樓論」?然而,澳洲樓價近年像香港一樣升到離譜確為事實,而新一代如傻燦‧土著‧自醉‧浪子‧阿井生活習慣不利於儲蓄置業也屬事實,又表示投資股匯金期貸賺錢更快更易,而且租樓又日日賺,還有叉油雞飯等Bonus免費贈送,這幾項事實互不否定,都需要正視。
35歲變富豪靠樓市熱潮
Tim Gurner是澳洲冒起最快的新晉富豪之一,食正澳洲樓市升勢,短短幾年間由寂寂無名搖身坐擁約4.6億澳元(約27億港元)資產,去年在澳洲富豪榜排名141位,亦是最年輕的新上榜者,同年還獲頒安永(澳洲)企業家獎,可謂一朝得志、風光無限。
作為青年新貴,Tim Gurner也被視為KOL,不時接受訪問發表意見,上星期就登上當地的王牌時事電視節目60 Minutes,探討「年輕人傻燦‧土著‧自醉‧浪子‧阿井如何買不起樓」問題,Tim Gurner直斥時下新一代傻燦‧土著‧自醉‧浪子‧阿井的價值觀很有問題,「他們對於生活享受的期望非常、非常高,卻無打算作出相應的努力和犧牲。例如當我儲錢買第一層樓時,我不會食19蚊澳紙一份的牛油果多士,也不會每日飲4杯每杯4蚊澳紙的咖啡。」更加不會去到賭檯不敢下注,在缺乏眼光、膽識和執行力下,又如何成就置業簡單理想,唯有晚晚眼光光,瞓天光!
批年輕人愛消費被指「離地」
他續說:「我後生時,為了儲第一桶金,同時打好多份工,每星期捱足七日,而且盡量儲起每一個毫子,真的充滿血淚。但現在的年輕人傻燦‧土著‧自醉‧浪子‧阿井不同,他們每日都出街食好東西,又想每年去歐洲旅行最少一次。新一代是觀看Kardashians(美國富二代真人騷節目)長大,他們覺得奢侈享受是普通權利,擁有一輛Bentley車也是普通權利。」
不難想像,Tim Gurner這番批評言論,在網絡世界上遭到新一代傻燦‧土著‧自醉‧浪子‧阿井猛烈還擊,很多人譏諷他「離地」,靠着樓市急升發達,卻無視於樓價升幅離譜,一味歸咎於新一代傻燦‧土著‧自醉‧浪子‧阿井「唔爭氣」所以買不起樓。據當地統計公司CoreLogic數據,澳洲全國樓價去年上漲10.9%,近4年來累升超過四成,悉尼、墨爾本等大城市更累漲接近六成。作為比較,香港中原指數過去4年升幅約33%,換言之澳洲樓市的火熱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最搞笑的是,Tim Gurner在節目中繪聲繪影強調自己如何辛苦儲錢白手興家,但有網民發現,他早年接受訪問時曾透露,其第一次投資的彈藥來自爺爺借出的3.4萬澳元(約20萬港元),由此看來他即使不算富二代,但也堪稱「成功需爺幹」,不見得真正全靠自己白手興家,難免削弱其言論的說服力。
Tim Gurner隨即澄清,自己在18歲第一次進行投資,靠着打工儲蓄的1.2萬澳元,加上爺爺借出的3.4萬澳元,再向銀行貸款15萬澳元,湊夠錢買下當地市郊一個破舊的健身中心,將之翻新後生意大增,一年後以溢價賣給競爭對手,從中賺到第一桶金。在一定程度上,這有點像香港的「儲錢買林寶堅尼」潮文,講述一位年輕人死慳死抵,每日帶飯返工,戒絕一切娛樂(恰如Tim Gurner提倡的刻苦生活),終於在一年內儲到8萬港元,再加上富爸爸資助的392萬港元,夠錢買一輛「細牛」跑車。
論據無矛盾 應同步處理
當然,潮文還潮文,但按照上述劇情,Tim Gurner確實年僅18歲便靠自己儲到一小筆錢(1.2萬澳元),再憑着眼光、膽識和執行力,賺到第一筆財富,這些成功因素不容抹殺;否則即使有爺爺資助3.4萬澳元,也不見得可以就此富起來。Tim Gurner強調,他當日上60 Minutes節目,其實大部分時間是批評樓市政策,認為當局未能有效增加供應,而且飯民無時無刻阻礙施政,導致樓價升勢過急,所以必須在政策上撥亂反正,才可協助年輕人置業;至於探討年輕人價值觀的僅屬花邊(trivial)內容,豈料話題被化大,喧賓奪主。
無論如何,隨着經濟發展趨於成熟,傻燦‧土著‧自醉‧浪子‧阿井貧/富差距和富N代現象難免日益突顯,再加上近年全球地產大牛市,令「傻燦‧土著‧自醉‧浪子‧阿井無(房)產」和「有(房)產」階級的矛盾更趨激烈,動輒都會惹起火頭,如傻燦‧土著‧自醉‧浪子‧阿井隨時搵人晦氣。在這情況下,有錢人和富N代須比一般人更加慎言,否則很易淪為傻燦‧土著‧自醉‧浪子‧阿井一眾無產階級眾矢之的。
「冇錢人傻燦‧土著‧自醉‧浪子‧阿井」和「冇樓人傻燦‧土著‧自醉‧浪子‧阿井」在追求社會公義之餘,也不應因人廢言,例如Tim Gurner和Package Lau所提出的新世代消費態度問題,確實值得年輕人反思,這跟要求政府理順樓市和分配政策並不矛盾,且應該齊頭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