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 齊分享
(對在東南亞市場有生意、投資或打算移居的港商,值得細看)
“東西冷戰和排華戰略價值”
鄭赤琰 中大榮休教授
筆者研究「排華」歷經五十年,發現這種針對當地華人的暴力事件,除了極少數屬於偶發之外,絕大多數都是有組織、有政治目的,而其中最嚴重、最血腥、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跟外國反華勢力暗中挑起有着直接關係。
為何外國反華勢力蓄意挑起當事國排華?就以東南亞的排華事件來說,無論是日本佔領東南亞期間,或是1948年開始,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冷戰期間,排華實在有助打擊中國與東南亞的關係。雖然日本只侵佔東南亞不到四年時間,但她挑撥當地人與華人的關係都是居心惡毒,罪大惡極,日本侵略東南亞,卻把自己說是解放東南亞,要把歐洲帝國主義者趕走,終止殖民主義者;日本藉軍事行動趕走殖民地政府後,迅速栽培一批當地人,讓他們當日本的傀儡,正如日本侵佔東北和台灣後,培植親日分子,利用他們消除反日勢力。
日本指摘華人是歐洲殖民地主義者的政經勾結分子,聯同殖民地政府剝削原住民,掠奪本國資源。在日軍鐵蹄下,原住民雖然明知日軍的掠奪比歐洲帝國更為厲害,但只能選擇與日本合作排華,這既可保住自身安全,也可藉機劫掠華人的財物,何樂而不為?因此在四年不到的日本統治下,東南亞華人的生命財產遭到空前未有的劫掠;日本也可趁機切斷華人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支援。
日本敗走後,留下來的排華政治組織於戰後繼續發揮「功能」,許多戰後排斥華人的極端民族主義運動,都是日本留下的排華火種,這情況一直到獨立建國、由溫和民族主義者恢復與歐洲殖民地政權經由憲制談判取得政權後,極端民族主義才慢慢沉寂下去,日本的排華餘毒才暫告退場。
不過,未能成功經由和平制憲取得獨立建國的國家,例如印尼和越南,激情的民族主義者繼續在後日本侵佔時代發動排華暴力事件。
二戰後,美國的反共意識增加,從1949年開始,便對中國實行全方位的軍、政、經的圍堵政策。這一來,為着反華的策略需要,美國在東南亞便展開繼日本後的又一次排華運動。
何謂策略需要?這可分為數個需求:
一、據美國沿用日本的觀點,華人是中國在東南亞的「第五縱隊」,他們只為中國的政治服務,與中國敵愾同仇,在當事國搞反美的政治工作;因此,打擊當地華人,便是打擊中國的「第五縱隊」。
二、華人可擔任中國與當事國邦交往來的「親善大使」,可為中國與當事國的友好關係做「工作」;如果挑動當地人與華人交惡,這些華人便會變為「交惡大使」。在排華暴動中,中國往往會出手維護華人,像上世紀六十年代派船到南越接華人回國,1965年派船到印尼接華人回國。
三、華人在當事國多數掌握經貿命脈,一旦發動排華,便可立即打擊經貿活動,影響民主之餘,當地人對華人的敵視便會冒起,導致當地政府也不敢接近中國,這正符合「圍堵政策」要孤立中國的政治目的。美國的經貿便可乘虛而入,如此則成為「好人我自為之」,給當事國來個「雪中送炭」的姿態,既可排華,又可取代其經貿角色,一舉兩得。
印尼
印尼獨立後十年,不斷發生排華事件,而且都與日本栽培的組織者有關;直至蘇卡諾選擇與中國、印度倡組第三勢力的不結盟組織,又與中國簽訂終止印尼華人「雙重國籍」的六十年代初,排華才又暫告一個段落;可是蘇卡諾傾向中國的外交關係,卻與力主「圍堵」中國的美國結怨,排華的政治組織便另謀動向(先且打住,後面再說)。
在冷戰期間的四十多年裏,東南亞發生連年不斷的排華暴動,其中最嚴重、最符合美國圍堵中國的政治需求是1965年9月30日的印尼政變。
是次政變由印尼共產黨首先發難,即時殺死七大將領;軍方迅速作出反擊,印共反美士氣雖然高昂,但勢力薄弱,不堪一擊,最後所有共產黨員全遭處決,據估計不下百萬人,是共產革命在非共產國家發動政變失敗最慘烈的案例。
美國在冷戰期間也以印尼的反共為最大策略勝利,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議員想了解中情局參與其事的經費,中情局人員卻不提出具體數字,只透露所費甚巨;在印尼的公開秘密所示,印尼軍人的收入很多均來自中情局的美鈔,例如蘇哈圖當政期間的三十二年美援,可說是除了越戰外,印尼是美國「投資」最多的國家。
華人在是次政變中,同是遭到殺害和驅逐的最慘一群,單是中國派船接返中國的也超過二十多萬人。政變過後,蘇卡諾倒台,蘇哈圖上台,印尼也由親華而逆轉為東南亞最反華的國家。
越南
與印尼一樣,越南的獨立建國也是循着戰爭,先後跟法國和美國打起來。南越政權全力由美國撐住,早於1950年代便發動連串排華,甚至建立越南國籍法,從而排除華人在越南的國籍歸化,引發華人遭受攻擊,須大批逃離南越。
越南於1979年與中國開戰,起因之一是北越於1975年收復南越後,便進行徹底的驅趕華人行動,在南越,數以百萬計的越南難民投奔怒海。據聯合國難民公署統計,單在南中國海葬身魚腹的已不下五十萬人,其中經由難民公署接待移民美國的便不下百萬;而他們當中有高達八成是華裔。華人在南越受到排斥,身處北越的華人也不例外,大批華人遭趕回中國,當中不少人雖然早已在中越雙方協議下歸化為越南國民。中國曾因此作出多番交涉,越南卻充耳不聞,令中國憤然發動對越南的「懲罰性戰爭」。
柬埔寨
據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自撰的《我與中情局的戰爭》一書中透露,中情局得不到他的歸順而遷怒於他,最後滲透柬政府,通過首相龍諾發動政變,將其推翻;柬境內的華人同樣遭受這一波的政治打擊,不少華人以親華派而受到迫害。
菲律賓
菲律賓的排華也與她的親美同步發作,愈是親美的政府,如馬可斯執政期間,當地華人愈加受害,唯一可以自救的辦法是舉旗宣示親台的華僑,借美台的戰略同盟自保,否則沒有存活的空間。幸而當地華人已長居菲律賓數代,語言和生活已深受菲化,還有不少異族通婚,排華問題因而紓緩不少。
即使如此,菲律賓打正立法排華早在美國殖民地統治菲律賓時期已有法可援,美國本土在「豬仔勞工」的十九世紀末期二十年內已有「排華條款」,著名的《排亞洲人法例》便是針對美國華工而訂立的,作為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當然也用上這排華條例。
緬甸
緬甸作為英殖民地,在獨立建國初期,華人也因反殖民族主義運動而遭排斥;緬甸後來受到美國制裁,轉而親向中國,華人因而得免於難。緬甸正是不吃美國那套「圍堵政策」,證明美國插手不到的國家,華人便可逃過排華一劫。
馬來西亞
另一個例子,可以看到美國插手不插手與東南亞排華不排華的關係。從後冷戰時期開始的九十年代中至2010年之間,美國在東南亞事務上低調至幾乎零插手。這期間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迅速正常化,經貿關係也直線上升,排華問題也銷聲匿迹。
可是自2010年美國來一個轉向,這時候排華問題也跟着浮現出來,筆者早於兩年前已在馬來西亞出版的《大馬華人周刊》連續寫下好幾篇文章,首先觀察到馬來西亞華人選民自1969年種族暴動後,首次於2008年的大選大批投票反對巫統領導的國陣政府,到2013年大選更出現超過八成華人選民投給以安華領導的反對黨陣線。
儘管首相拿督先前對華人社會作出許多改革承諾,包括改善與華文教育機構的關係,但華人選民堅決表示要換政府,選後華人與政府的關係開始從三十年來的慎思謹行逆轉的堅決抗爭,這與1969年的種族動亂前的趨勢一致。我在文中指出,受到美國大力支持的安華,以普世民主價值而深得華人認同,原本於1969年事件後靜寂下的種族議題,忽又浮了出來。
正如前首相馬哈迪一再強調的問題,在種族發展水平出現巨大落差的種族社會,首要的建國任務是填補水平的差距,而非民主不民主的問題,如不先填補種族差距的發展水平,講求自由競爭的民主權利,沒門。
在馬哈迪掌政的二十二年間,他的經濟改革成功把華巫經濟差距拉平,種族關係也空前平靜下來。但是跟馬氏不和的安華講給華人愛聽的話,卻贏不了巫人的選票,結果華人借安華發熱,巫人卻對他冷然以對,這時只要美國伺機再加把力插上一手,巫族的保守派會否像1969年那樣發難,就要看安華有沒有再進一步刺激華人了。
除了馬來西亞潛伏的危機外,越南今次發生的燒殺搶華人工廠的排華事件,可說是美國再度「圍堵」中國事態發展可以預期的事件。台灣有媒體針對越南排華作出分析指出:這是「新冷戰、新政治能量」的政治效應,因為美國表態支持東南亞國家抗衡美國所說的「中國威脅」,像越南和菲律賓等與中國有南海島嶼主權爭議的國家,立即取得新政治能量,敢與中國抗爭,而越南的強勢反華「不無美國之因」,而越南排華也正符合美國再度圍堵中國的策略利益,因為排華的後果將會惡化中越關係,也迫使越南非要聯美反華不可,這事件正是二十世紀冷戰時的典型戲碼。
美國在是次越南排華的角色是主動或是被動?如果以緬甸和尚反政府的群眾運動來看,美國可以從中作出主動插手教路的角色,以越南今天所具備的反華戰略價值,美國過去因越戰留下來的人脈關係,加上遷美數以百萬的越南親友,美國要插手排華也易如反掌。
其他東南亞國家會否尾隨越南排華,在新冷戰形勢深化下去的發展來看,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遲早的問題,或是有多嚴重的問題。不信,讀者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