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表示在中國民國憲法的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
台灣總統馬英九24日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表示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
此專訪針對兩岸關係、經濟發展、台美關係以及執政政績等,對馬英九進行10 多項提問。
馬英九說,兩岸在1992年時就已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並表示無論在國內外都不會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
他補充,他們並沒有只談經濟不碰政治,只是維持「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一貫原則。
他也表示,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改善並沒有損害中華民國的獨立自主,反而能夠讓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逐漸變大。
任內解決?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本月稍早在亞太經合會議(APEC)會晤台灣代表蕭萬長時曾說過,兩岸政治問題要在他任內解決。
馬英九回應,台灣內部還沒有取得共識,但由於兩岸關係的持續發展,或許在未來會有機會討論。
他補充,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的調查,將近80%的民眾都支持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這是台灣的主流民意。
而未來是否有機會讓兩岸領導人會面,馬英九也說:「一定是在我方國家有需要、人民能支持,同時是在一種對等尊嚴的狀態下才有可能。」
總統賣台?
訪問中提到,有部分人士批評馬英九「賣台」,但馬英九表示,在野黨一直無法確切提出「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
馬英九還提到了許多經濟發展上的成果,「我們上任之後,台灣的整體貿易量增加了,尤其是和東南亞國家,這也符合了我們分散出口市場、平均貿易量的目標」,「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量依賴儘管不低,但並沒有增加。」
他並指出,許多曾被抵制的經濟協議都有很大的成效,如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其他國家如日本、新加坡及新西蘭都與台灣簽訂了投貿協議,就是因為在台投資後可以把商品賣到大陸。
他說:「與大陸改善關係,同時也改善了我們的國際關係,這兩者過去是衝突的,是惡性循環的,但現在已經變成良性循環。」
台美關係
關於台美關係,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詢問,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度是否因為中國崛起而逐漸下降,馬英九予以否認。
馬英九表示,或許有少數幾位美國學者曾經主張美國要放棄台灣,或者要減少對台援助,但這從來就不是美國學界的主流,更不是美國政府的態度。
他說:「美國要重返亞洲,他要在亞洲再平衡,而中華民國在亞洲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訪談中也提到最近馬英九的支持率低迷,他表示這與政府近幾年推動改革有很大的關係,「這些改革也許在某一時段不受人民歡迎,但長期來看對台灣是有利的。」
他也表示,政府會盡量讓做法更細膩,已漸少對民眾的衝擊,但「去年4月份電價調漲前,台灣的電價比1982年還要低,不可能這樣繼續下去。」
「目前在各方面都有一些進展,當然不見得每位國民都了解,不過我們做該做的事,並堅持到最後一分鐘。」
(撰寫:思翰/責編: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