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2475    回應:5

玄學家與分析員有什麼分別

湯文亮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年初六返工,秘書話今個星期有很多銀行家嚟拜年,有部分仲安排了食飯,按平時我所講的理論,銀行家積極同客戶拜年,今年樓市都唔會太差,雖然恆指出師未捷,但大多數分析員仍然認為恆指今年有20%升幅,有玄學家話股樓皆衰,究竟玄學家與分析員有何分別。

  其實,就好似考試學生,分析員對每一條題目,都是以自己理解作答,如果唔合格就要自己負責,冇得賴,就好似我話樓市今年有10-15%升幅,如果達唔到這個目標,就算我自己唔承認,都會有人話我睇錯市。

  玄學家就好似一些學生,用前人理論作答自己面對題目,如果答得啱,自己就攞全功,如果答錯了,學生就會話不是自己的錯,是前人的理論錯誤,所以,很少聽到有人指責玄學家預測錯誤,因為大家都知道,玄學家一定唔會話自己錯,而是上天給予的指示是錯誤,既然唔關玄學家的事,大家都無謂指責他們。

  有人話玄學家比較團結,大多數玄學家都會話今年股市樓市都唔好,而分析員就冇咁團結,所以,對於股市樓市預測,不同分析員有不同答案,其實,這並不是團結問題,正是一本通書睇到老,玄學書籍對於未來格局的差誤很少,所以,大多數玄學家對未來形勢預測都是一致,到了年尾,如果預測不準確,分析員就要自己承受後果,玄學家就不需要,他們會話,依書直說,並無虛言,唔準確都唔關他們的事。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回應 / 留言規則
  1. 禁止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
  2. 禁止以名稱/暱稱/綽號/同音字等批評或映射任何人士、機構、公司;
  3. 禁止發佈有關招聘、推銷、廣告等內容;
  4. 禁止公開任何個人資料(如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即時通訊帳號等)。

敬請留言者自律。本網站保留刪除/堵截任何留言的權利。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
1. DeonLam 2025-02-06 10:55:30
以下是DeepSeek分析如下:

玄學家與樓市分析員對2025年香港樓市的預測分歧,主要源於兩者背後的邏輯基礎和分析方法截然不同。以下從多角度分析這一現象:

 1. 玄學家的預測邏輯:宏觀能量與週期論

玄學家(如風水師、命理學家)的觀點通常基於傳統文化中的「氣運週期」或天象變化,例如:
 **三元九運理論**:
2024年起進入「九運」(離火運),象徵科技、能源、虛擬經濟的興起,而傳統地產(屬土)可能因「火生土」或「火剋土」的解釋分歧,被視為潛在波動。

 **風水格局**:
香港的「龍脈」或地標建築(如中環風水陣)可能被認為受特定星象(如五黃煞、太歲方位)影響,導致「氣場不穩」。

**社會心理暗示**:
玄學預測常與公眾對未來的焦慮共振,例如近年政治經濟變化加劇,玄學家傾向以「轉運」概念解釋不確定性,強化「樓市需調整」的直覺。

特點:
重視「週期輪替」與不可見能量,偏向整體社會情緒的象徵性解讀,而非具體數據。

2. DeonLam 2025-02-06 11:00:08
2. 樓市分析員的理性模型:供需與政策驅動
專業分析員的觀點多基於經濟學框架與數據模型,例如:

利率與資金流動:
若預期2025年全球利率下降,香港跟隨美國減息,將降低供樓成本,刺激需求。

政策鬆綁:
若政府放寬印花稅、按揭成數或引入專才購房優惠,短期可能釋放購買力。

供應與人口: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未來數年私樓供應量若未大幅增加,而人口隨移民政策穩定,供需可能趨向平衡。

中國經濟復甦:
若內地經濟回暖,香港作為資金避險地的角色可能強化,帶動樓市。

特點:
依賴量化指標與政策趨勢,強調「邊際變化」對市場的即時影響。
3. DeonLam 2025-02-06 11:01:40
3. 分歧的本質:時間尺度與風險定義

玄學的長期視角:  
  玄學家通常以20年「地運」為單位,認為樓市需經歷結構性調整(如從「土」轉向「火」的行業主導),短期政策或數據難改長期趨勢。
  
分析員的短期動態:  
  聚焦1-3年內的邊際改善(如利率見頂、政策放寬),認為市場已過「最壞時刻」,價格觸底後技術性反彈可期。

關鍵矛盾:玄學隱含「樓市黃金時代終結」的敘事,而分析員專注「週期性修復」。
4. DeonLam 2025-02-06 11:03:13
4. 香港樓市的特殊矛盾

高利率與高估值的拉扯:  
  即使美國減息,香港銀行結餘縮水可能導致利率下行緩慢,供樓負擔仍高於歷史平均。
  
地緣政治風險:  
  中美角力、資本流動管制等「黑天鵝」難以量化,玄學家可能將此類風險歸因於「氣運衝突」。
  
世代價值觀轉變:  
  年輕一代對置業的迫切性下降,轉向「躺平」或海外生活,此社會心理變化可能被玄學解讀為「離火運」的體現(重視精神而非物質)。

5. DeonLam 2025-02-06 11:04:47
5. 理性投資者應如何解讀?

跨界思考:  
  玄學的「警示」可作為風險意識的補充(如關注長期結構性問題),而非具體操作依據。
  
數據驗證:  
  追蹤關鍵指標——利率走勢、成交量、失業率、移民淨流入,比對分析員的假設是否成立。
  
政策敏感性測試:  
  若2024-2025年政府推出「減辣2.0」或大規模基建(如北部都會區),可能短暫扭轉市場預期。

結論:
預測本質是「概率遊戲」
玄學家與分析員的觀點差異,實為「文化敘事」與「實證模型」的碰撞。樓市走向最終取決於 **資金成本、政策鬆綁力度、全球經濟能否「軟著陸」** 等現實變數。投資者宜避免單一視角,可將玄學解讀視為市場情緒的另類指標,再結合經濟數據動態調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