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財演(近來,王弼發明了另一稱謂,我覺得把財演改稱財經作家,更反映現實,因為許多財經專欄的創作/創意成份,越來越高),讀者可能要求我們在專欄多分享冧把,可是王某不才,自12月起來來去去都是推介四五隻股份,因為我覺得轉來轉去,或者太過分散投資,倒不如重槌揸著有信心或認知深一點的股份例如PM或MO算了。對一些作家,有能力天天給予不同的投資建議,我真的是非常佩服。在沒有推介的時候,本欄會講一些長遠的財務安排,但很多人不太留意的事。
金融海嘯前,一些私人銀行,是會問客戶他們想把帳戶的美元存放在香港或海外(我不記得是百慕達還是瑞士)。但金融海嘯後,一些銀行取消了這個選擇,外幣統統放在香港,這個改變,沒有影響很多客戶流失,因為大家對香港奉行的資金自由流動政策有信心,把錢放在香港或瑞士,當然分別不大。不過如果你問國內同胞,錢放在廣州或香港,分別就非常大。上周四,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宣佈退休,相信他的繼任人會秉承香港資金自由進出的傳統,這樣,內地同胞才會繼續在香港開銀行戶口,我們香港就真的想窮都難,假若有一天連香港人都像同胞們在海外開銀行戶口,這將會是香港私人銀行業的噩耗!
中美所謂貿易停火的死線鄰近,近來流出越來越多的消息,市場一律視為好消息,消息一出,就算是不斷被覆述的舊聞(例如特朗普重複推特「進展良好」),每次股市都可以炒高三五百點,過去兩個月,靠不斷「炒拌飯」,就把恆指炒上兩三千點。奇怪的是,當上周開始流出細節,例如一份未經證實中美雙方證實的諒解備忘錄,股市只輕微上升,會否到3月1日正式公佈時,市場會出現buy on rumour,sell on news的情況?不過,在3月1日前,相信中美雙方都會全力繼續出口術托市,大幅回吐的可能性不大,可視為安全期。
在安全期內,讀者可以留意一些快公佈業績的股份,我留意到最近港銀如中銀香港(2388)和恆生(11)都處於強勢,恆生放榜成績亮麗,加上沒上市的星展香港也有不錯的業績,其他港銀應看高一線。本周放榜的港銀有東亞(23),有望像同行獲得佳績,加上該行慶祝100周年,有派特別息的憧憬,我就預先買入,炒業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