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3616    回應:10

撈底頻現真彈升仍遠

何熊輝

  近期樓市再沒有新的壞消息浮現,成交量出現輕微回升,部份業界人士急不及待高唱樓市見底反彈,並強調再不入市就錯失良機。地舖及商廈及豪宅,確實有買家入市撈底,這些跌價五至六成的物業,部份回報升至五厘以上,低位入市就算呎價彈不起,長線收租亦有合理回報率。

  地產代理是現時樓市低迷的受害者,成交量大跌下,物業代理生存空間大跌,以此為全職的從業員,在沒有促成交易下,底薪約只有六千五百元,最近的調查顯示,持牌代理已減少約一成,不少大型代理分行人數已大幅減少,如果樓市真的反彈,那些大型代理行早就增聘人手增開分行。

  商廈及商舖的呎價可能已真見底,但要真反彈大概要再等三幾年。因此投資者或用家超低價入市,並不意味樓市即將反彈。住宅方面,柴灣的海德園以呎價1.5萬元開售,呎價與同區有25年樓齡的藍灣半島呎價相約,該盤的開價,顯示發展對樓市前景睇法,亦相當保守。

  甲廈方面,呎價跌至1.6至1.8萬元水平,投資者開始撈底,乙級商廈呎價跌至約4至七千元,亦有投資者入市,舖位方面,回報率達五厘以上,長線投資者分批入市,豪宅呎價大跌五至六成後,成交開始增加,中小型住宅雖只跌三成,用家開始入市。雖然各類物業都有用家或投資者入市撈底。上述各類物業於低位有成交,但至今為止,仍未有明顯數據顯示,樓價已重踏升軌。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
1. 真假彈升 2025-09-06 14:58:12
到真彈升嗰陣時你已經唔見咗20%
2. 何國鴻彌敦道鋪10年蝕7成 2025-09-06 21:07:08
尖沙咀加拿分道49號夏蕙樓地下D舖,建築面積約550方呎,市場消息透露,物業以約3900萬成交,平均呎價約7.1萬,該舖位由龜記茗茶承租,月租12萬,租期至2028年5月,以易手價計算,新買家料回報近3.7厘。原業主2006年6月以4680萬買入,持貨接近19年,帳面虧損780萬,物業貶值20%。

何國鴻為「銀城物業投資」創辦人,連同上址,今年以來他暫沽4個舖位,蝕讓最多的為今年初,他以2200萬沽油麻地彌敦道510號地舖,於2015年以7200萬購入,10年蝕讓5000萬,幅度高達69%。
3. Wetland Seasons Park短炒蝕29% 2025-09-06 21:31:16
天水圍的屋苑Wetland Seasons Park 近日出現短炒蝕讓個案,有業主於2020年以596萬元購入一個單位,持貨約四年多後以435萬元沽出,帳面蝕約161萬元,蝕幅達約27%。 

4. 買樓賺大錢 2025-09-07 11:54:37
深圳前海樓價每呎曾介全約2.5萬,現時每呎跌至4萬,跌幅近80%,香港跌左三成就要大反彈兩成,很好的期望,0甘好,閣下快買多幾層赚大錢。
5. DeonLam 2025-09-07 14:48:16
我最近想起一個話题:"香港高收入与普通收入人群的楼市入市策略差异" ,市場上有人話會跌,不是入市機會,但又有人這時候選擇入市?所以兩者差異在那里?我便問了Al出份研究報告,內容量有極少資訊被我修改過。



6. DeonLam 2025-09-07 14:49:43
香港不同收入人群楼市入市策略差异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香港楼市受经济周期、政策调控及全球市场环境影响,价格呈现波动态势,2022年起曾出现阶段性下跌,2024年仍处于调整周期。不同收入人群因经济实力、风险承受能力及购房需求差异,在入市时机选择上呈现显著分化。本报告旨在分析高收入人群“先租后买、等待更大跌幅”与普通收入人群“达到负担能力即入市”的策略差异,探究背后原因及潜在影响,为不同人群购房决策提供参考。
 
二、核心策略差异与特征分析
 
(一)高收入人群:“先租楼+等待深跌”策略
 
高收入人群(通常指家庭月收入50万港元以上,或个人可投资资产超1000万港元)的入市策略具有“主动性”和“抗风险”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居住选择:以租赁满足短期需求
该群体多选择核心区(如中西区、尖沙咀)优质住宅租赁,月租金普遍在5万-15万港元,虽租赁成本高,但可灵活调整居住地点,且无需承担购房后的贷款压力、税费(如印花税、差饷)及资产贬值风险。
 
入市逻辑:等待“目标跌幅”再入场
高收入人群对楼价下跌幅度有明确预期,通常认为需较历史高位下跌30%-40%(如2019年高位至2024年部分区域已跌25%,仍选择观望)才符合“性价比”。其资金储备充足(多能承担30%-50%首付),无需依赖高杠杆,因此可承受长期等待,避免“买在半山腰”。
 
核心诉求:资产保值与投资回报
对该群体而言,购房不仅是居住需求,更是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他们更关注楼市与股票、债券等其他投资品的收益对比,若楼价未跌至“安全边际”,会优先选择其他高收益投资,而非急于入市。
 
(二)普通收入人群:“达到负担能力即入市”策略
 
普通收入人群(通常指家庭月收入5万-20万港元)的入市策略具有“被动性”和“需求导向”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居住需求:刚需驱动,租赁无法长期替代
该群体多为结婚、育儿、改善居住条件的刚需购房者,长期租赁面临租金上涨、搬家频繁等问题,且香港租赁市场“业主收回物业”的不确定性较高,因此“拥有自有住房”的需求更迫切。
 
入市逻辑:以“负担能力”为核心阈值
普通收入人群购房依赖按揭贷款(通常首付20%-30%,贷款期限25-30年),其入市决策核心是“月供占家庭收入比例”——当楼价下跌至“月供≤家庭月收入40%”(香港金管局按揭压力测试的合理区间)时,便会选择入市。例如,2023年新界西北区部分二手楼价下跌18%后,该区域成交量回升,主要买家为普通收入人群。
 
风险承受:无法承受长期等待成本
普通收入人群储蓄有限,若长期观望,一方面需持续承担租金成本,另一方面可能面临楼价反弹后“更难上车”的风险(如2020年楼价短暂下跌后快速回升,部分观望者错失机会),因此在“负担能力达标”时更倾向于尽快入市,而非等待更大跌幅。
 
三、策略差异的核心驱动因素
 
1. 经济实力与资金流动性差异
 
高收入人群可投资资金充足,即使等待1-2年也不会影响生活质量;而普通收入人群储蓄多为“首付准备金”,长期等待会消耗储蓄(如租金支出),且可能因收入波动(如行业裁员)失去购房能力,因此决策更谨慎且倾向“及时行动”。
 
2. 风险承受能力与投资目标差异
 
高收入人群购房占总资产比例较低(通常≤30%),楼价短期波动对整体资产影响小,更关注“低价抄底”的投资收益;普通收入人群购房占总资产比例超80%,甚至需承担“负资产”风险,因此更关注“月供可控”,而非追求“最大跌幅”。
 
3. 政策影响的差异化传导
 
香港楼市政策(如印花税、按揭成数)对两类人群影响不同:高收入人群需缴纳高印花税(高价房),因此更倾向等待楼价下跌以降低税费成本;普通收入人群可享受“首套印花税减免”(如楼价400万港元以下首套房印花税仅100港元),政策红利进一步推动其在“负担达标”时入市。
 
四、策略有效性与潜在风险
 
(一)高收入人群策略:高收益伴随“踏空”风险
 
- 有效性:若楼价后续出现深跌(如下跌30%以上),该策略可显著降低购房成本,实现“低价入优质盘”(如核心区海景房)。
 
- 风险:若楼价提前反弹(如政策刺激、外资回流香港楼市),可能面临“踏空”,需以更高价格入市,或错失优质房源(核心区优质盘流通量少,下跌时易被抢购)。
 
(二)普通收入人群策略:满足刚需但需承担“短期贬值”风险
 
- 有效性:可及时满足居住需求,避免长期租赁的不确定性,且在楼价下跌周期中“以较低成本上车”,符合其“刚需优先”的目标。
 
- 风险:若入市后楼价继续下跌(如跌幅超10%),可能面临“资产缩水”,甚至因收入下降无法偿还月供(需通过按揭压力测试规避);此外,普通收入人群多选择远郊楼盘(如新界东北),这类楼盘抗跌性较弱,后续升值空间也低于核心区。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
 
香港高收入与普通收入人群的楼市入市策略差异,本质是“经济实力、风险偏好与需求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收入人群以“投资视角”主导,追求“低价抄底”;普通收入人群以“刚需视角”主导,优先满足“负担可控”。两类策略无绝对优劣,均符合各自的现实需求与风险承受能力。
 
建议
 
高收入人群:在等待深跌的同时,可关注“笋盘”(如业主急售的核心区楼盘),避免因过度追求“目标跌幅”错失优质机会;同时可通过多元化投资(如股票、债券)对冲等待期间的资金成本。
 
普通收入人群:入市前需精准评估“长期负担能力”(不仅考虑当前月供,还需预留加息、收入波动的缓冲空间);优先选择“抗跌性较强”的区域(如近地铁、配套成熟的远郊盘),降低后续资产贬值风险。
 
整体参考:需密切关注香港楼市政策(如按揭成数调整、印花税优惠)及经济基本面(如失业率、GDP增速),政策宽松期可适当加快入市节奏,经济下行期需更谨慎评估风险。
7. 海德園首兩日賣一半90伙 2025-09-09 13:12:28
柴灣海德園開賣180佒,收票2900票,超額15倍,但開賣首兩日,只售出90伙。
8. 東亞銀行購陳紅天山頂豪宅 2025-09-10 20:57:49

原由深圳祥祺集團董事長、內地富商陳紅天持有的山頂歌賦山道15號豪宅銀主盤,上月中旬以7.9億沽出。資料顯示,新買家為東亞銀行(0023.HK),價格較陳紅天2016年屋地買入價21億元,大幅低出約13.1億或約62%(未計重建等開支)。成交實用呎價約4.37萬元。

上述豪宅總面積18,078平方呎,採六房六套連閱讀室間隔,連9,948方呎花園、2,081方呎天台、1,200方呎前庭及1,631方呎庭院,即戶外面積共14,860方呎,車庫面積亦達2,788方呎。陳紅天於2016年以21億元向莊士機構國際(0367.HK)購入屋地,樓面呎價高約22.8萬元,當時創全港屋地呎價新高。

9. 施羅德紅磡海名軒傳被接管 2025-09-11 10:25:40

本港商業地產市道疲弱,彭博引述知情人士透露,施羅德(Schroders)旗下地產投資部門管理的兩項資產已被銀行債權人接管。繼早前傳出銀行接管北角和富商場後,最新涉及紅磡的海名軒。

知情人士表示,位於紅磡的海名軒三層商業樓面的貸款未能如期還款。交通銀行(香港)正評估處理這筆貸款的各種方案,包括要求立即還款及強制執行,但目前未有最終決定。

報道指,施羅德三項問題資產屬於其於2020年收購房地產基金管理公司Pamfleet,其投資組合包括尖沙咀服務式住宅THE NATE、北角和富商場及海名軒商業樓層。然而,收購不似預期,THE NATE今年7月進入接管程序,隨後有買家提出以2.72億元收購,較施羅德原買入價5.3億元蒸發近一半。THE NATE入住率自2019年大幅下滑,其後未能回升。

北角和富商場則由施羅德資本與Chelsfield亞洲基金合組財團持有,彭博早前引述知情人士報道,該合資企業出現貸款違約,被用作15億元貸款抵押品的和富商場將被接管。和富商場今年1月曾委託代理以招標形式放售,市值約16億元,但一直未能沽出。該財團於2018年以約20億元收購。

10. 不減印花税更無購房通 2025-09-11 21:14:22

一篇專欄文章引述消息指,行政長官李家超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無意採納「跨境購房通」的建議,亦不會將目前400萬元以下物業繳交100元印花稅的政策,放寬至樓價600萬元以內,主因是考慮到本港的「上車族」普遍仍難以負擔現時樓價水平,「跨境購房通」更與國策「房住不炒」有矛盾,加上資金外流風險,削弱了國內消費和投資潛力,亦與當前國家大力推動的「內循環」形成矛盾。

另外,文章亦提到政府現階段的政策重點是「以香港居民為本」,意味政府的施政重心將是透過增加土地供應、興建公營房屋,以及優化置業階梯等措施,優先解決本地市民的住屋需求,也是維護社會長遠穩定的基礎;解決本地居民住屋難題,較激活樓市更為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