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16570    回應:21

預言應驗 購買力釋放

蔡志忠

亞洲地產創辦人
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榮譽會長及常務顧問
香港東區工商業聯會首席會長

  新冠疫情下,香港樓市受到衝擊,主要源於港府嚴厲的防疫措施,使人們未能進行看房和議價程序,今年首季樓宇交投量跌至10年新低。另一方面,國內樓市去年嚴重受挫,原因並非受新冠影響,而是各項監管措施仍在持續進行中。即使今年開始局部放寛,但除了屬於國企和央企的企業外,大多數的房地產板塊仍然困難重重。

 

  中港兩地樓市不景氣,但實際情況有所不同。國內房地產泡沫是由於開發商投地太多,樓宇銷售緩慢,由於借貸融資過大,導致資金鏈斷裂所引發;香港樓市不振是因為Omicron傳播太快,港府防疫措施過嚴,令交投量急速減少所造成。且看今年踏入第二季的兩地樓市,國內銀行用降低準備金率來釋放資金和變相減息,對樓市有沒有幫助?而在聯繫匯率下,美國以加息壓抑通脹,香港又會在何時跟隨?

 

  筆者認為,今年國內經濟不利因素仍然存在,尤以民營企業經營困難。過去十幾年地產商瘋狂蓋房,致使今天樓宇供應嚴重過剩,積壓的大量存貨相信需要很多年才能消化;反觀香港如今疫情大幅減少,在本月底放鬆防疫限制之前,市面上已迫不及待出現消費人龍,加上一系列抗疫基金、保就業和消費券等政策,使各個行業累積的購買力得到釋放,樓市也很快重回疫前水平。

 

國際形勢嚴峻  負起責任擔當

 

  記得兩個多月前,香港疫情大爆發,每日從幾十宗急增至三萬多宗,當時民間哀鴻遍野,對執政當局怨聲四起,金融股市開始震盪,樓市也籠罩一片陰霾。那時筆者就撰文獨排眾議,樂觀預期疫情會在三個月左右從高峰回落,呼籲大家不要過於恐慌,當疫情開始回落,人們就會看到希望,消費力也會再次出現。如今每日確診個案已鋭減至三位數字,看來筆者的預言算是得到應驗。

 

  香港是國際都市,難免受到世界局勢影響。俄鳥戰爭比想像中拖得長,兩國都付出沈重代價,都會是大輸家。美國一直在不斷挑釁,到處搧風點火,也企圖孤立中國,想將中國推向與世界敵對狀態,中國應當保持清醒,認清其真面目,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而在新的國際環境下,香港要利用一國兩制優勢,充分發揮中外橋樑角色,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期望新一任行政長官和新一屆特區政府,是由一支優秀團隊所組成,今天中外形勢錯綜複雜,在拓展國際市場和中美金融角力方面,特區政府要勇敢地負起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
1. 正確 2022-04-20 10:31:37
現在市道開始好,報復式消費,都幫助樓市復甦,香港正常會返以前水平.
2. 正確 2022-04-20 10:33:15

我支持蔡生文章!


"記得兩個多月前,香港疫情大爆發,每日從幾十宗急增至三萬多宗,當時民間哀鴻遍野,對執政當局怨聲四起,金融股市開始震盪,樓市也籠罩一片陰霾。那時筆者就撰文獨排眾議,樂觀預期疫情會在三個月左右從高峰回落,呼籲大家不要過於恐慌,當疫情開始回落,人們就會看到希望,消費力也會再次出現。如今每日確診個案已鋭減至三位數字,看來筆者的預言算是得到應驗。"


3. 香江人 2022-04-20 19:22:03
疫情減退,樓價將回穩,成交大幅反彈,樂觀後市.
4. 唔係淡 2022-04-20 19:45:48
樓價上升遇到加息,哈哈
5. 套 多 2022-04-20 22:52:25
正確,支持高價追樓,可以讓發展商多啲資金......



6. 真相 2022-04-21 02:03:34
發展商趁機,排隊出貨.
7. 好心凉 2022-04-21 09:14:57
淡淡呢兩年疫情下冇入市,又悔恨多10年。
8. 永恆的淡友,支持你! 2022-04-21 09:56:30
無名 2010-05-13 10:30:58

市場已失控, 又怎樣自行調節? 個個借錢去炒樓.

如果中產和專業人士,包括醫生、律師、公務員都買不起樓, 怕有樓人士變負資產而破產, 而不去調節. 咁中產以下人士又怎買得起呢? 如果是買來自己住, 不是炒, 是不會有影響.

可笑的是樓價不足1年升了3成有多, 根本是絶大多數人買不起, 是否應該最少下調2-2.5成呢? (以200百萬樓計, 30%要成60萬, 要幾年才可以儲到?)

9. 抽居屋人士成二十五萬人,他們實際有能力買私樓。 2022-04-21 10:05:37
抽居屋人士成二十五萬人,他們實際有能力買私樓。

每年新樓供應得一萬多,早買樓早享受,遲買爭崩頭。世界再亂也只得一方法解決,最終就是無限量寬,即是銀紙無限貶值!

永遠記住,六九年美孚一個成交單位,是港幣 2 萬多元。樓價為何只升不跌,大家明白啦!

(星島日報報道)新一期居屋及「白居二」前晚七時截止申請。房委會表示,連同網上申請及親身交表,累計收表二十五萬一千份,暫超額認購約二十七倍,相關數字尚未計及日內會收到的郵遞申請。房委會預料,最終申請數字會較上述公布數字多。
房委會:只屬臨時數字

10. 講真話 2022-04-21 11:01:25

和平崛起!



[香港是國際都市,難免受到世界局勢影響。俄鳥戰爭比想像中拖得長,兩國都付出沈重代價,都會是大輸家。美國一直在不斷挑釁,到處搧風點火,也企圖孤立中國,想將中國推向與世界敵對狀態,中國應當保持清醒,認清其真面目,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而在新的國際環境下,香港要利用一國兩制優勢,充分發揮中外橋樑角色,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期望新一任行政長官和新一屆特區政府,是由一支優秀團隊所組成,今天中外形勢錯綜複雜,在拓展國際市場和中美金融角力方面,特區政府要勇敢地負起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11. 唔係淡 2022-04-21 15:07:46
羅+聰博士話樓價跌3成,加息+債務出事,樓市唔知點算.
12. 唔係淡 2022-04-21 15:08:42
我重申,以上唔係我個人意見.
13. 大減價 2022-04-21 20:09:56
幾時大減價?股市咁樣樓市唔影響嗎?
14. 永恆的淡友,支持你! 2022-04-21 20:53:30
羅博士係淡友精神領袖,樓上一定要支持啦。照羅生步伐行,淡友sure win🤑🤑
15. 樓唔爆煲 2022-04-22 01:22:06
後市又如何?成交多少少,樓價跌小小.
16. 係(炒)唔係(抄) 2022-04-22 10:48:34
淡友留言5部曲,任何市况都啱使。

市况1,價量齊升……淡友會吹就快大冧市,泡沫爆破云云。

市况2,價或量微跌……淡友會吹低處未算低,就快人踩人,趁價未大冧早D放,否則放唔甩。

市况3,天災人禍,樓價和成交量再跌深D……淡友會日日留言哈哈哈,抵你班業主死……不過仍然唔會買樓,之前鬧樓價太高因此買唔到樓的言論,完全唔再提。

市况4,否極泰來市况轉勢,成交量開始升不過價未升,即樓上說的情况,淡友會話雖然有成交,不過升唔起,所以好友唔好開心住……

市况5,成交再升帶動價又升,淡友會消失一段時間,然後去番市况1留言,無限loop。

淡友的日子過得好充實。


18. 好奇 2022-04-22 14:59:57
淡友真係有咁多,樓價升唔到.
19. 自我安 2022-04-23 01:40:01

樓唔爆煲???似乎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行為......


受第5波疫情重創,今年首季樓市「血流成河」。有代理報告指,上季整體二手私人住宅蝕讓買賣登記有264宗,佔比約4.5%創逾11年半的季度新高,按季增1.4個百分點。

利嘉閣研究部主管陳海潮表示,上季同期錄5,606宗私宅獲利登記,佔已知上手買入價的比例約95%,比率創2010年第三季推出辣招後的47個季度新低,按季跌1.4個百分點。

他續稱,第一季每宗私宅轉手個案平均賺幅約66.7%,按季顯著下跌4.2個百分點,賺幅連跌3季兼創5年半新低。當中樓價400萬元或以下住宅,平均賺幅挫12.5個百分點至約57.2%,跌幅為各類物業中最大。

美孚新邨4年輸30萬

近期蝕讓潮未減退,藍籌屋苑荔枝角美孚新邨10日內連錄至少3宗帳蝕個案,原業主均於2018年入市。美聯吳志輝稱,該項目3期百老匯街49號高層B室,實用面積約511方呎,原則兩房間隔,去年7月叫價818萬元放售,累減120萬元,以698萬元售出,呎價約13,659元。原業主2018年4月以728萬元購入,帳面蝕30萬元。

新界洋房呎價低於萬元。該行廖雅章指,大埔比華利山別墅湖景道單號屋,獲外區用家以1,880萬元購入,呎價約9,884元,洋房約15年帳面僅升值約6%。


20. 咁開心 2022-04-23 01:48:19

樓唔爆煲 是咁開心的......

上月35宗損手 蒸發4000萬 65%屬短炒
疫情持續惡化,樓價開始回落,部分二手樓業主決定「斬纜」,寧願蝕讓。綜合市場資料,二手市場帳面貶值轉讓個案持續增加,2月份同類個案上升到至少35宗,即平均每日錄一宗,其中九龍塘尚御再錄「蝕本」成交,原業主持貨逾11年沽貨,期內帳面貶值近千萬元...



21. 真善美 2022-04-23 23:13:26
樓價係會上升,尤如報復式消費咁.
22. 破頂成交 2022-04-27 10:13:51

【破頂成交】嘉強苑身價升穿9球 創屋苑雙新高

資助房屋成交
17:55 2022/04/18

樓價反彈,市區居屋身價升穿「9球」,金滙地產分行經理梁永基表示,樂富居屋嘉強苑B座嘉盈閣高層4室,實用面積645平方呎,3房間隔,望獅子山景,以已補地價972萬元沽出,呎價15,070元,樓價及呎價同創該居屋新高,兼屬屋苑造價首見「9字頭」。原業主2006年以未補地價310萬元購入,未計補地價帳面獲利662萬元或2.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