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對於香港人來,差不多是上茶樓飲茶的代名詞。在茶樓上見到的都是紅到發黑的普洱茶湯,殊不知這種被出產地普洱稱為熟茶,香港人所喜愛的普洱在七十年代才開始出現在市場。
中國西南的茶馬古道興於唐宋,盛於明清。西藏老百姓以食肉食為主,當地天寒地凍缺少蔬菜,養成了喝茶減膩的飲食習慣。而唐宋時期中原卻缺少良馬,因而在漢藏邊界有了以漢茶易藏馬的經貿往來。茶馬古道有兩條線,其一是川藏茶馬古道,始自成都附近的蒙山,另一線就是從西雙版納茶山開始經大理及麗江一直到拉薩的滇藏茶馬古道。西雙版納茶山以古六大茶山為主分佈在老撾邊境的易武,十幾年前這些山頭寒子還都是交通困難的窮鄉僻壤,雖然說當地的曼松已貴為大清帝國皇家的貢茶。在當時屬於邊境重鎮的普洱就自然形成了周邊茶山茶葉的集散地。茶葉的名字為方便起見也和普洱拉上了關係。
普洱茶的發展原本是通過茶馬古道和西藏的經貿來往,可以說一開始就是以出口為主的土產。傳統的普洱茶成茶工藝類似綠茶,只是最後一道工藝流程是以陽光曬乾替代了烘乾,然後緊壓成餅,以方便存放及運輸。但在存放及運輸的過程中,僅存在餅茶裡的水份在當地高溫和濕氣的環境裡發生了化學反應而陳化,類似酒的陳年佳釀,普洱茶也有陳年老茶一說。但到底新茶好還是老茶好,卻是見仁見智。當然,物以罕為貴,再加上好茶人和茶業者的追捧,老茶的神奇不逕自走。這就是當今人們所說的普洱生茶,奇怪的很,它卻不是香港所熟悉的普洱。
香港人熟悉的普洱茶屬於黑茶,是原來的普洱生茶再加上一道渥堆程式加濕加溫,經過二個月的加速人工發酵,茶葉變成了紅黑色而成,不算是傳統裡的普洱茶。只是針對市場的需求,是普洱茶近代的變種。傳統的普洱茶有苦和澀的口感,性寒,雖然說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但是普洱生茶的特點有“苦生甜,澀生津”的特點,茶氣重而耐泡令好茶人愛不釋手。但這樣的好茶只能從雲南的古樹茶及野放茶才能得到。而工業化的臺地茶園既用殺蟲水又施肥,用來製作普洱熟茶卓卓有餘,卻失去了普洱茶的原汁原味。
茶湯黒紅色的普洱熟茶,有點像上了舞臺的東施。而傳統的普洱生茶好像跟著範蠡浪跡江湖的西施,反而鮮為一般老百姓所認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