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趙普是否真的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誰也說不清楚,但跟據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記載,趙普曾對宋太宗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在那烽火硝煙的五代,趙普既為宋太祖策劃陳橋兵變,又出主意杯酒釋兵權,那裡有《論語》所提倡儒家理念的影子?孔子一生人想的就是謀得一官半職做其人上人,只是生不逢時,當時帝王所需的是有實際用途的治國強兵的手段。據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後世儒生,為了為儒家一早已過時的迂腐觀念貼金,捏造了半句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如果對《論語》一書滾瓜爛熟就能治國平天下,司馬遷《論六家旨要》不是說過:“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嗎?但《孫子兵法》才是名副其實的半部《孫子兵法》打天下。
《三國演義》寫的雖然只是東漢末年,其第一回的開端寫道:“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其實就是自西周至今中國歷史的寫照。打天下自然是打打殺殺,兵法三十六計才是坐天下之前最有用的工具。跟據《三國演義》主角之一的曹操,也是歷史裡第一個注《孫子兵法》的人,作為一代梟雄也是最有資格評論兵法的人,曾推崇《孫子兵法》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 說也難以相信,自西周到今天的三千年中國歷史中,似乎中華文明最有創意的思想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完成結束,從此以後代代的聰明才智也只是在古人的幾本經典作些注腳而已。對傳統思想的外來衝擊,還得等到魏晉南北朝的佛教,第二次更要等到十九世紀的鴉片戰爭。
《孫子兵法》只有六千多字,共十三篇。在中西的論戰爭的文獻中,有兩本書軍事學院課程是必修的,《孫子兵法》和普魯士將軍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在1831年去世也沒有完成的《論戰爭》。而《孫子兵法》應該是成書於公元前四世紀,兩書相隔二千多年!這二千多年戰爭已經從冷兵器發展到熱兵器,後勤的補給也機動化了。其實就《孫子兵法》的十三篇來說,前六篇是論述戰爭的哲學及戰略的,有永恆的參考價值,而後七篇是有關戰爭的實際情況,當然受時間的限制是非常明顯的。故可以說,讀《孫子兵法》而能用的,最多也不到半部《孫子兵法》。對於炎黃子孫來說,似乎受到傳統思維的影響深遠,提到戰爭包括商業上的在內,看到《孫子兵法》的痕跡還是歷歷在目的,甚至可以說跳不出它的五指山。名副其實的半部《孫子兵法》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