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浩瀚,但其中心思想卻是出奇的簡單,只有二百六十八個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把佛教中心思想的精髓全部勾劃出來了。也可以解釋了《心經》為何成為漢傳佛教為代表的禪宗的主要經文。而《心經》的簡短的經文中,更有一部分是重複的闡述,那麼把這二百個字可能也不到的經文背熟,豈非頓時就可成為禪宗大和尚?難就難在甚至是有所謂的慧根者,多不明白經文的真正意思。 且借用人人都熟悉的《西遊記》從神怪小說的角度瞭解佛教。《西遊記》的兩個主角是唐三藏和孫悟空,講的是唐三藏上西天靈山取經的歷程。為什麼玄奘叫三藏?三藏者指佛教經、律、論三類的經典。為什麼孫悟空取名悟空?玄奘背著一身的佛教經典,像征人的身體,孫悟空代表人的心靈,只有心靈才能夠領悟世界現象的空,在時間流裡現象無常其背後沒有任何實質,是空是虛無。唐三藏和孫悟空其實是一個人的二個面目,身與心。唐三藏這個身,只有通過孫悟空這顆心,才能夠覺悟到一切現象的空性與虛無。而孫悟空是陪同這個作為身體的唐三藏去西方取經,還得重新回到這個現象世界尋找意義。《心經》的中心思想就在此。 玄奘翻譯的《心經》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佛教的中心思想,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陲,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心經》除了這一百七十多字外,別無新意,其剩餘文字可以忽略。“五蘊皆空”的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眾生由此五者積集成身,色就是空因緣和合而已,無常如夢幻故為虛無的空。色的本質就是虛無,而虛無的空表象為色,其餘的受想行識四蘊也是一樣。“諸法空相”的諸法指的是一切現象,生存在時光流中,無法捕捉到現象真實的存在,故稱空相。既然是虛無的空,當沒有了五蘊及因緣和合,沒有了心的執著掛礙,是涅槃是圓寂。 《心經》的精髓在於覺悟這個空字。唐三藏和孫悟空,代表了身的五蘊和心對虛無的覺悟。西遊記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連環漫畫,闡述佛教的中心思想。
上一則:
下一則:
Javascript must be enabled to use this 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