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廈成交淡靜,買家都採取觀望狀態,看政府將如何收緊工廈用途。話說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工業生產非常蓬勃。後來隨著內地改革開放,生產成本低廉,廠商紛紛轉移在內地設廠,香港本土工業慢慢式微。十幾年前,工廈價格竟然還比建築費低,反映香港已沒有工業生產(除了在工業邨的大廠家)。幸好2003年非典後,香港人窮則變,變則通,很多新行業萌芽出來,如私房菜、跳彈牀、War Game、乃至迷你倉等等。這些行業因種種原因,大多選擇落戶工廈。隨著工廈市場復甦,發展商也開始建造美侖美奐玻璃幕牆的新型工廈,吸引不少另類用家,有用作攝影室、紅酒室、書房,甚至用作住宅之用。
政府相信對上述情況暸如指掌,但一直隻眼開隻眼閉。直至迷你倉大火事件後,政府才突然強硬執法,到處巡查。
筆者認為,除了明顯違反用途外(如用作住宅),政府執法可先著眼於安全準則而不是符合工業用途。從前工業用途定義狹窄,現時很多行業當時還未出現,未來還有很多新行業將會出現。所以用途定義應是甚麼不能做,而不是甚麼可以做。
反而,安全準則應放在首位,消防設備及走火通道關乎人命,更是重中之重。對於重大剛性需求行業如迷你倉,政府應主動鼓勵業界成立商會,幫助制定作業準則,令行業能更健康發展,滿足市民需要。
現時香港經濟正在面臨挑戰,各行各業都在辛苦經營。如政府矯枉過正,不少新創企業會因而結業,失業率飆升,民怨加劇,工廈又回到十室九空的日子,相信非大家所樂見。
望政府三思,謀定而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