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君的看法,有些我同意,有些我不盡同意。
B君認為「香港的社會問題不斷累積而不能解決,自然是香港特區政府的管治無力亦無方。而之所以政府管治無力無方,根源在於這個政府從來就是一個弱勢政府,和港英時代完全不可相提並論。」
為何香港特區政府遠遠不能如港英政府強勢?
B君認為是因為「香港的特殊條件就在於它太小了,而且與周邊地區的政治制度完全不一樣。因此特首就是從政的港人能爬到的最高位置,而一般的司局長和立法會議員就是他們已經相當滿意的歸宿。由於與周邊(內地)的政治制度完全不同,這些高官和議員一旦任期屆滿,無法轉到內地繼續從政,也無法去英國開拓他們的仕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得不留在香港生存發展,因此他們普遍具有不敢得罪本地豪強和各種勢力,“事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的思想,從他們上任的伊始就是這種心態。這樣的政府焉能強勢??相對地,如果是一個英國的政治人物,例如利物浦市長,他任期結束後還可以去其他城市競選市長,或者競選下議院議員,被內閣委任為駐外大使或其他職務等等,發展和可選擇空間顯然大得多,也就沒有那麼擔心得罪人,也有膽量幹些可能得罪部分人的事。那麼他領導的政府當然就會遠比特區政府強勢。」
推行改革,不免會得罪既得利益者(包括大財團、地方勢力),改革愈大,得罪既得利益者就愈深,小則仕途受阻,中則烏紗不保,大則人頭落地(古代被賜死,現在是被行刺),在位時已如此,用不著等到任期屆滿才產生大大小小的後遺症。
仕途、烏紗、性命及在港的生存發展,個人利益也;改革,國家或社會的利益也。礙於個人利益不敢改革(如果不是䀲於識見,不知改革的必要性),是將個人的利益凌駕於國家或社會利益之上。這樣的從政者,是政客!
政治家是「自省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完全將個人得失置諸腦後,和政客比較,是完全另一個境界和層次。
英國派來香港主政的高官,敢於推行改革,不見得都是因為退任後「發展和可選擇空間顯大得多」,而是他們比較有政治家的素質,更懂看問題,更有膽色魄力幹些可能得罪部份人的事,更願意將國家(英國)或社會(香港)的利益置諸自己個人利益之上。
明乎此,我們就不難明白,香港的社會問題不斷累積而不能解決,自然是香港特區政府的管治無力亦無方,而之所以這樣,根源在於香港的從政者(特別是主政者)多的是政客,少的是政治家,間有個別稍具政治家模樣的,無奈總是祇具政治家之心,而乏政治家之力。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