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1408)
2022年12月16日
醫委會的「政府方案」依然彰顯極端行業保護主義
(原文發表於2019年5月21日)
醫委會上月否決四個海外專科醫生豁免半年實習方案,5月8日再激辯五小時終於塵埃落定。
雖然有7個方案,投票主要為「醫學會方案」、「政府方案」及「林志釉方案」之爭。
會議於該日午間一時半開始,委員就方案「激烈辯論」及「逐字討論」,以投明票表決。第一輪投票顯示,「政府方案」及「醫學會方案」均獲十五票,「林志釉方案」只獲一票;另外一名委員佘達明原本支持「醫學會方案」,但誤投兩個方案而變成廢票,最終「林志釉方案」在首輪投票以最低票數被淘汰。
第二輪投票由「政府方案」與「醫學會方案」對決,至傍晚六時半終於有投票結果。曾表示一旦自己方案被否決,會支持醫學會方案的林志釉,昨在第二輪投票時,將「關鍵一票」轉投「政府方案」,令兩個方案均獲十六票;此時主席劉允怡按《醫生註冊條例》4(5),最終投下決定票,令「政府方案」以一票之多獲得通過。
對於醫委會的投票,星島日報在社論評論:
『今次醫委會通過的「政府方案」,簡單而言,就是容許在醫院管理局、衞生署和兩所大學醫學院有限度執業的海外畢業專科醫生,不管有沒有本港臨牀工作經驗,只要做足三年和考取執業試,就可免去半年實習期,即可執業。這安排不涉及普通科醫生,也不涉及免試。
至於以一票之微落敗的「醫學會方案」,則提出附加條件,縱使這些醫生在海外都有臨牀經驗,在考取港執業試後,仍要留在公營系統臨牀工作一年半,才可私人執業。比起現行只須他們實習半年的要求,醫學會的建議根本與放寬輸入非本地畢業醫生的方向背道而馳,實質上是把他們箍在公營系統較長時間,減弱專才來港的吸引力,從而保護本地私家醫生的市場。
從投票結果分析,除了是醫學專科學院的四票平分予兩個陣營,支持醫學會方案的,只有代表醫學會成員的七票和由醫生普選出任委員的七票。這些委員的主要票源是私家醫生,私家醫生界別保護主義濃厚,醫學會以「守專業」和「護社群」自居,今次的表現是以業界利益凌駕社群利益。
現時公私營部門醫生都短缺,一些公立醫院專科輪候時間以年計,醫護加時加「辛」,私家醫院因人手緊張,要以超高薪向公院挖角,去年公院醫生流失率創下百分之五點九的十年新高,私營醫療費用跑贏通脹。市民看公家醫生要等,看私家醫生則愈來愈貴,主要就是因為醫生不足。
比起新加坡每千人有二點四個醫生,本港只有一點九,要追上新加坡水平,本港需要增加三千七百多個醫生,單靠兩大醫學院培訓根本滿足不了需要。新加坡醫生和人口比例由十二年前比香港低到今天超越香港,原因就是積極從海外引入醫生,和積極吸引往海外學府習醫的新加坡人回流,包括指定海外學府畢業的醫生可以免試在新加坡執業。』
星島社論說的十分有理。「政府方案」雖然在7個方案中最寬鬆,但依然充滿濃厚的界別保護主義,醫生界的利益明顯凌駕社會利益之上。個人不認為它「吸引力大、公平及一視同仁」(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語),不用說趕超歐美等先進國家的人口與醫生比率,要追上「死敵」新加坡,香港恐怕仍然面對一個mission impossible。
要突破這個樽頸,看來要靠政府拿出膽魄,大破特破本港的醫療界保護主義,對外地醫生創造較新加坡更多更有利及更有吸引力的就業和發展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