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1358)
2022年10月18日
多管齊下拓土,以塡海為主力,明智之舉
(原文發表於2018年10月27日)
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提出宏偉的「明日大嶼」計畫,在大嶼填海造地一千七百公頃,估計成本達五千億元。這個超級項目平地一聲雷,引起社會熱烈議論,意見紛陳。
「守護大嶼聯盟」10月14日發起遊行,反對東大嶼人工島方案,數千名市民參與,沿途高叫「填海問過我未」、「倒錢落海、禍留後代」等口號,抗議方案破壞環保及開支龐大,亦有示威者以繪畫及製造大白象模型等方式抗議。
早在政府舉行增加土地大諮詢時,個人就認為大諮詢多此一舉,根本沒可能有一個壓倒性的拓土共識,政府自己審時度勢、權衡輕重、從香港市民長遠利益決定採取哪些方案多、快、好、省地去增加土地便成了,一旦做好決定,就雷厲風行,貫徹到底,「自省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數千人(據警方統計,高峰時達5,800人)上街反對是意料中事。
一如既往,這些反對者反對的理據並不充足,更提不出令人信服的、具體可行的增加土地供應方案,給人一種為反對而反對、敗事有餘成事不足的印象。
對於反對意見,特首林鄭回應說,「明日大嶼」1700公頃填海計劃將分二十至三十年進行,情況並不驚人,期間亦可靈活修改原定計劃,並不存在「燒光儲備」、「倒錢落海」的問題。
平情而論,林鄭的說法是正確的。
從施政報告及林鄭隨後的進一步解釋(包括電視節目專訪和立法會的答問),可以看到林鄭拓土基本上兵分三路,以塡海為主力,輔以利用棕地及「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即和擁有大量新界農地的地產發展商合作,共同發展房屋項目)。多管道增加土地供應取態正確,但塡海遠水不救近火,大規模塡海方案要二、三十年後才見功,廣大無殼蝸牛現在卻已水深火熱呀!筆者仍力主以開拓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為首選,最符合多(面積大)、快(短期見功)、好(土地質素好,例如交通方便、基建完備等)、省(收地、賠償、遷移費用較少)地增拓土地原則,若政府決心付諸實施,反對者會遠較想像中少。
撇開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選項不論,林鄭以大規模塡海方案為主力是明智之舉,有了這個前提,棕地和農地的囤積居奇者等眾多既得利益者和政府討價還價的力量將大減,如果他們獅子大開口,不但會喪失道德高地而寡助,還有被政府邊緣化而喪失獲利的危險,因為政府單靠大規模塡海就是以逐漸解決土地不足的問題; 而隨著2047年的日漸逼近,棕地和囤積的農地的價值就愈貶值,時間不在他們的那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