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15344    回應:0

「不是仇富」的仇富(2)

王文彥

怡居地產常務董事及
中原地產創辦人

心理學家常說,人在成長期中的遭遇及成長環境,絕對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很多兒童心理學家或教育學家都說,愛是培養一個人心理健康發展的不二法門。林日彥和香港絕大部分的普羅大眾一樣,10歲時沒有10萬元現金作生日禮物,最多只有本《10萬個為什麼》,但我知道自己擁有一種金錢買不到的東西

「自己擁有一種金錢買不到的東西」,這種東西是其麼?林日彥沒有明言,但在接著的一段,林說: 

今天的我,仍然記得大約在10歲時候,因為一個小病,需要入醫院做手術。家中環境清貧,眼看爸爸用死慳死抵的方法,省下點點錢,買了一個小洋娃娃,在晚上下班時候,帶着洋娃娃趕到醫院陪我的一幕。10歲的我,才擁有生平第一個屬於自己的洋娃娃,我珍而重之,但我更珍惜的是爸爸對我的一份愛,那個洋娃娃當然不用10萬元,但那幾十塊錢的洋娃娃,卻是爸爸用了他所有方法去送給我的東西,他只希望到了晚上,我自己一個人在公立醫院的時候不用害怕,還有一個洋娃娃陪伴着我

原來這東西是父母之愛。林日彥嘲笑劉鳴煒的父母祇懂得給孩子錢,完全沒有給孩子愛。

問題來了,錢與愛是互不排斥的、可以並行不悖的兩樣東西,劉鳴煒說父母給他10萬元作生日禮物,可沒說父母沒給他愛,不能視劉沒說就等於沒有;再說,父母之愛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林日彥的父親收入不多,買一個小洋娃娃陪著住醫院的10歲女兒,好讓她晚上不那麼害怕,這是愛。劉鳴煒的父母很有錢,送了10萬元給他作生日禮物,讓他有錢花,討他開心,這亦是愛。很難說,林父所用的方式才是愛,而劉父母的不是。

父母的愛,對孩子來說是被動的,就算我們認同林日彥的說法,劉父母給錢不是愛,那麼劉鳴煒是受害者,他是不是值得同情?「很多兒童心理學家或教育家都說,愛是培養一個人心理健康發展的不二法門」,林日彥是嘲諷劉鳴煒今日窮得祇有錢、「世界級離地」是童年「心理發展不健康」的結果,這是否有點刻薄和缺乏同情心?

「有些東西是金錢沒法買得到的,尤其是愛及尊重。又或許,有錢人表示愛及尊重的方式,是我們這種平民百姓所無法理解及體會吧。又或許清貧的童年成長環境,除了教會我要更加努力讀書、力爭上游,以改善家人的生活環境外,更教曉了我如何做一個簡單的人,知足常樂。」

在一般情況下,我同意愛及尊重是錢沒法買的,但當人陷於絕境,唯有足夠的金錢才可解救他,在那種情況下,金錢可以代表了愛及尊重。

又或許,有錢人表示愛及尊重的方式,是我們這種平民百姓所無法理解及體會吧」,林日彥似乎同意給孩子大筆金錢花亦是愛的一種了;「又或許清貧的童年成長環境,除了教會我要更加努力讀書、力爭上游,以改善家人的生活環境外,更教曉了我如何做一個簡單的人,知足常樂」,林日指出,清貧的童年成長環境會令人奮發,知足常樂,言下之意,富裕的童年成長環境令人失去奮發的動力,而且容易滋生野心,永不滿足地致力於各種追求。真的會這樣嗎?

清貧的童年的確較易激發奮鬥心,但力爭上游亦同樣較易產生雄心、野心,鍥而不捨地追求金錢、權力,地位和名氣,遠離簡單和知足常樂;因為甚麼都有,毋需再努力去爭取,富裕的童年的確缺乏奮鬥的動力,安於享受父蔭,事事無為,客觀上反倒成了「一個簡單的人,知足常樂」,林小姐所闡述的因果關係未必一定成立。

 

 

 

 待續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