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策會未來10年建屋目標是一種嚴重倒退
(原文發表於2013年9月10日)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早前發表未來10年房屋策略諮詢文件。長策會建議本港未來10年的建屋目標為47萬個單位,公私營為六四之比。長策會又建議未來10年以公屋主導房屋供應,其中將重點增建居屋,由2016/17年度起的4年內,共建17,000伙居屋,之後每年平均供應5,000伙,居屋可以繼續加碼,在5,000伙上再提高供應,以滿足青年及首次置業人士上車訴求。
公屋未來10年為房屋供應主導及公私營比例為6:4,這是應有之義,值得支持,但將47萬個單位定為未來10年的建屋目標就值得商榷。
根據統計數據,從1980年至1989年十年,本港私人一手住宅年均供應量為29,500個;從1990年至1999年十年,年均供應量為26,900餘個;由2000年至2010年年均供應量是多少,我一時找不到有關數據,但知期間的年均一手私人住宅吸納量為18,500個。要知道該十年大部份時間一手私人住宅是供不應求的,以此推算,它的年均供應量當高於18,500個。
按照長策會的建議,47萬個單位按公私比例六四分,則兩者每年目標供應分別為28,200及18,800伙。這兩個供應量十分有問題。居屋是在2002年被董建華政府停建的,之前的十三年,年均供應量為13,000伙,而公屋的供應量約為25,000伙,合共38,000伙。長策會未來10 年的公營房屋每年目標既定為28,200伙,那豈不是遠較1999年至2002年期間的年均供應量小?至於一手私人住宅供應量18,800伙就更有問題,它與2000年至2010年的年均供應量基本上不相伯仲,而遠遠少1990年至1999年的年均26,900伙及1980年至1989年的年均29,500伙。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人口還是五百多萬,中港仍遠遠沒有今日這般高度融合,國內客來港購買物業作為自住居所或投資的,仍未蔚然成風,但一手私人住宅供應量已達年均29,500個,20多年後的今日,人口是700餘萬,中港一家,香港房地產市場已由本地700萬餘人的市場變成全國13億人的市場,想不到長策會的建屋指標未來10年年均祇是18,800個,那是一種嚴重倒退!曾蔭權任內一手私人住宅年均供應量(約為18,500伙)已屬嚴重供不應求,弄到樓價狂飊,民怨四起,未來10年年均供應量若然與曾前特首的相同,那麼期間私人住宅供不應求的現象肯定祇會變本加厲,要未來10年的樓價穩定下來亦肯定是緣木求魚,弄得不好,恐怕會像過去十年般大幅飊升,難道屆時又要借助辣招去管理需求以遏抑樓價?
長策會今次的房屋策略諮詢文件所建議的建屋目標與梁振英在競選特首時所標榜的土地房屋政綱存在很大的落差。
長策會承認未來10年供應47萬個單位的目標,有7萬至10萬個仍未覓得建屋土地。我們明白建屋土地嚴重不足是梁振英政府甫上台已存在的爛攤子,但一個有為的政府理應突破局限而不是受制於局限。
我們希望梁振英政府拿出魄力幹勁,迎難而上,想方設法開拓新的及足夠的建屋土地,以便履行梁振英競選特首時所提出的土地房屋政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