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中環」最終可能是怎樣的結局?(14)
(原文發表於2014年11月7日)
佔中運動將以示威學生的慘敗告終
在市民、政黨的要求下,政府與學生起初尋求以對話解決紛爭。個人當時已認為對話將以失敗告終。無可避免的失敗是因為雙方沒有共同的對話基礎。
缺乏共同的對話基礎是因為學生要求以人大常委會撤銷政改決定為底線,而無論是林鄭月娥還是梁振英,都堅持對話一定要基於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政改決定,以及共同努力落實2017年普選特首。這個前提,意味著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不會撤銷,對話祇能在人大常委會政改決定的框架內談談一些剩下空間的細節。
時至今日,學生進一步要求2016年立法會選舉取消功能組別、2017年特首選舉由公民提名,跟政府願做能做的相去更遠。
談判桌上談不攏,雙方的紛爭最後祇能透過戰爭(武力)解決。學生犯了不少致命性錯誤,最大的錯誤是採取的爭取手段是以損民為籌碼的堵路,這就日益與民為敵,支持力量愈來愈弱。示威的學生與特區政府(還包括背後的中央政府),力量對比懸殊,民意亦已大比數向特區政府傾斜,戰場上失敗的一方,必屬學生,佔中運動最終以學生失敗告終,殆無疑念,問題是何時及以那種形式出現。
9月28日警方施放催淚彈令學生贏得更多及本來不會有的支持,也贏得舉世的矚目和同情,政府眼見不利,馬上來個360度轉變,由極硬改為極軟(極度克制極度有耐性),基本上警方撤出前綫,放任學生佔領各區,遇到反佔中團體衝擊學生,警方還立即跳將出來保護學生。對峙雙方,出現如斯局面,認真吊詭!
特區政府別有圖謀
政府的等、忍策略,我起初還以為不外是為了:
1. 一改前態,極柔地放低身段為警方9月28日對示威者使用過大的武力洗底,俯從民意,以爭取民意;
2. 拖延時間,讓烏合之眾的佔中學生和青年內閧或鬥志瓦解而各奔前程,屆時不用怎樣費力就可清場;
3. 讓學生多行不義,令民怨積累,紛紛要求特區政府出手清場甚至鎮壓,屆時政府順應民意出手清場(包括低武力),香港市民及國際都不會有責難之聲。
但歷時一個多月,以上的條件基本上已具備,但政府依然好整以暇,令我不得不懷疑政府別有圖謀。謀甚麼?就是耐心等待等待,讓學生不斷地損害市民利益,令市民對他們由厭生惡,並將其惡由學生、佔中三子伸延至整個泛民。
總而言之,是借這個機會,將泛民放到全體市民的對立面,以便將它們踩過一沉不起(讓泛民直選議員的支持度下降至四成或以下;下屆選舉後,由於議席少於關鍵性的三分之一,泛民喪失在立法會的否決權)。
等、忍,最終就是為了能夠狠打!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