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18478    回應:8

早聽良言,禍不及其身(2)

王文彥

怡居地產常務董事及
中原地產創辦人

 

416日,我又警告港獨分子:

  

『說甚麽「香港民族,前途自決」「舉行自決公投」,先不說香港人是否有能力自己執政,在基本法下,他們有權自決嗎?在沒有中國首肯下,香港可以舉行自決公投嗎?香港己回歸中國,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搞港獨可以視中國(梁頌恆口中的「境外政權」)如無物?港獨分子難道預計中國屆時不會、不願及不敢出手干預而袖手旁觀?如出手,港獨分子甚至全體港人 (如果都支持港獨) 憑甚麼撐得住中國全國力量的雷霆一擊呢?』

  

在立法會選舉迫在眉睫的八月及九月初,我又針對廣大選民發表一系列的勸喻甚至警告文章,請他們投票時慎於選擇,否則將會禍不單行。以下是某些節錄:

  

『對三位候選人(劉小麗、何志光及游蕙禎)的政綱總算有一個基本了解,也大開眼界。要參政,尤其是成為出色政客(遑論政治家),他/她必須在一定程度上精於歷史、法律及哲學,這些學問知識代表著特定的智慧和才能,不能全備,最少也要弄通其中兩種。此外,他/她必須忠於自己的國家!

  

觀乎這三位港獨候選人的政綱,不學無術,他/她們並不具備一絲一毫上述的能耐。尤有甚者,絕不愛國(中國)。當然要愛中國,這是出任立法會議員要宣誓履行的承諾!

  

94日就快來臨,倒有興趣看看上述三位港獨候選人以至其他區的港獨候選人是否能真箇跑出,有多少位跑出。更有興趣去看的是,律政司會否根據這些港獨候選人的港獨政綱,在選舉日之前褫奪他們已得的提名;如暫且按兵不動,律政司日後又會否及(如會)如何追究那些跑出的港獨候選人,他們明顯違反了選舉條例、提名確認書的聲明,甚至作了虛假聲明。

  

選民要好好運用手中寶貴的一票,好壞候選人代表著好壞的結果,選民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我們這些窩囊者不尚空談,都從歷史、政治和實用角度,將看到的危機,告訴港獨分子、激進本土派、泛民以至全體港人。 

 

為甚麼要告訴全體港人,而不光是港獨分子、激進本土派和激進泛民?因為香港興亡,匹夫有責。在過往20年,全體港人(包括建制派)基本上都對多行不義、嚴重損害香港利益以至國家利益的上述政團、人士噤若寒蟬,過份縱容,從未高聲喝止、鞭撻和制止,傳媒客觀上更是為他們張目,助紂為虐。大部份港人、政黨及政團之所以獨善其身,有的因為以為事不關己,有的認為上述政黨、政團和人士言行沒錯,有的怕失選票,有的怕遭受金錢損失,有的怕自己和家人遭受人身傷害……不一而足。默許、縱容和袖手旁觀的結果,就令香港多年來不斷極度挑釁中國,最終造成今日香港的困境。一切過往多年默許、縱容和袖手旁觀的港人、政黨和政團都責無可卸!』 

 

自救之道:理智投票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我們現在就有一個化解大禍和補救之道。94日是立法會選舉日,我們應該好好利用手上寶貴一票來扭轉目前的政經困局、敗局。

  

具體做法很簡單:將選票全部投到建制派、中間派和素來不與特區政府及中央為敵的溫和泛民。

  

大部份選民若能這樣做,自能:

  

1.     將港獨、激進本土派、激進泛民及一切屢與特區及中央為敵的泛民都趕出議會;

  

2.     留下的溫和泛民在議會佔不足三分之一的議席,即使他們日後變卦反戈一擊,由於他們沒擁有對議會重要事項決議的否決權,不足為患。這樣的議員組合,既對行政主導有一定的制衡,又互相協調、配合,杜絕以拉布、議會暴力來癱瘓特區政府的施政;

  

3.      議員日後在議會上,多談香港的經濟發展(特別是中港融合、合作互利和互補)和改善民生,少談政治(特別是「真普選」、抗中反中);

  

4.     得到大部份敢於與壞分子劃清界線的市民授權,無論是政府還是議員,日後自會合作無間,無懼地將一切破壞社會安寧和損害香港、國家利益的壞分子繩之於法,判之以刑;

  

5.      與國家同心同德集中力量建設和發展香港,追回過往錯失的日子;

  

6.      上下齊心,從中小學教育開始,培養青少年對國家的效忠和順從,對國內人民的互相尊重,不卑不亢;

 

7.     港獨分子既然不愛中國,就請他們離開屬於中國的香港。大家無謂再為他們的言行而深受困擾。

  

上述方式的投票,中港兩蒙其利,香港的得益更大更多,至少香港可以避免提早改土歸流,避免日益嚴厲而無任何實益的內耗,避免經濟發展的邊沿化,避免不斷的沉淪。如果身為選民的您們覺得我的分析和提議還可以,請在94日務必投票,以您們寶貴的一票,扭轉香港的政經困局、敗局。』

  

『綜合而言,本土派及港獨頭頭普遍都是偏激、仇中、缺乏邏輯思維、思想幼稚、讀書不大成、事業乏善足陳、不諳中國歷史的年輕人。

  

若他們勝出選舉,議會會出現怎樣的景象,不敢想像。看來會成齊天大聖大鬧天宮之局。』

  

港獨及激進本土派頭頭志在議員的高薪高職高地位?

  

稍有頭腦和常識的人,都認識到港獨是Mission Impossible,為何港獨和激烈本土派頭頭仍樂此不疲地拚命爭取?

  

港獨和激進本土派的強項是街頭革命而非進入議會做辯護士。議會基於現時特殊政制,永遠是建制派的天下,它的存在,祇在維護建制派及現有制度,而不會接受街頭革命,一切街頭革命者在議會不會從基本上改變大局。

  

問題來了,既然沒用,為何港獨及本土派頭頭還要一頭鑽進去?真如他們所言,是將議會作為宏揚港獨或激進本土主義的平台嗎?假如這些頭頭真的裏外如一,既缺乏邏輯思維,又思維幼稚,那還算是一個合理解釋。

  

但假若這些頭頭是裏外兩個樣,即仇中反中、港獨及偏激僅是他們的外衣,內心卻是一點都不仇中反中、港獨及偏激。清醒明智的人以他們外在的言行去判斷,會以為他們缺乏邏輯思維和常識以及思想幼稚,其實他們聰明清醒,他們祇是扮豬食老虎。

  

果如此,那實在太可怕了!這些頭頭項莊舞劍(裝成仇中反中、偏激及爭取香港獨立),志在沛公(立法會議員的高薪、高職、高名氣及高社會地位)呀!

  

這些頭頭算準仇中反中、偏激及傾向港獨在特定的社群中大有市場,祇要爭取到這個社群的支持,縱使這個社群人數不多,但在代議政制下,已足夠將他們送入議會,達到個人的自私目的。』

  

 

- 待續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
1. 向飯民說不 2016-11-27 13:39:14
同志平權,嘴裡叫公平,實際上在西方國家顯示是比特權給同性戀者。

中國人其實好包容同性戀。所以不要再叫什麼平權。
2. 一個廣州人看香港的浮沉 2016-11-27 13:48:52

一個廣州人看香港的浮沉

 

我是在廣州出生長大的廣府系人士。我的親戚朋友和曾經的同事、客戶中有不少香港人,也多次去過香港。基於相近的語言文化,我應該比本版的許多外省網友更能準確和客觀地理解香港人的心態和想法。今天就開個貼聊一聊香港浮沉的緣由和過程。當然,我這個帖子肯定不會讓所有人,包括香港或大陸的網友滿意,也肯定會有嘲諷,謾駡,挖苦,質疑(例如質疑我是否正宗的廣州人或廣東人等等)。在此先聲明,我沒有興趣和這些人浪費時間,所有我認為屬於以上類型的跟帖都不會回復。

 

  先列個提綱:

  

        一、香港在世界和歷史上的定位

  二、香港是幾時發達?怎樣發達的?

  三、香港幾時開始衰落?標誌是什麼?

  四、香港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五、香港的前途如何?

 

  在論述前,先引用一個先知先覺者的話:

 

  這是值得高興的日子,但不用太興奮。它回來了(指香港回歸),至少是名義上回來了。不過人家政治、司法、行政自成一套,本質上就是和當年的租界沒區別。這不是貶低它,而是有話直說。這種單方面的事實獨立,再結合我們處於弱勢的意識形態地位,最終只能導致一個結果,就是:它發展的好了,是它民主自由、法制健全,抗拒我們干涉的結果;它發展遇到困難了,就是它自由受我們限制、法制被我們破壞、經濟被我們拖累的結果。總之,無論回歸後,它是好是壞,都極有可能把我們當作對立面,進行導向型攻擊。我本人,一點也不看好兩邊能互利互惠地作為一家人過日子。  

  ——19984月《回歸後續發展的幾點預測》,李欣欣,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院,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社會研究局副局長

 

一、香港在世界和歷史上的定位

 

  曾有網友說:香港是西方(主要指歐美)在中國(或亞洲)的橋頭堡。這個說法大致正確,但感情色情太強,有違反中立性;橋頭堡一詞軍事意味也太濃,與香港的實際情況不符。

 

  我們可以這樣表述:香港是整個東亞地區中(香港影響力不及南亞,西亞,中亞,故不說亞洲地區),在制度、文化、社會結構等各方面最接近西方的城市,因而成為西方世界在東亞的一個最重要的基地和視窗。所以,香港相對於大陸的興衰浮沉,其實就是西方世界相對於中國的興衰浮沉。

 

  基於香港社會對西方的親近性和親和性(與及地點適中,東亞或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心區域內),現在和可見的將來,它依然會擔當西方世界在東亞的重要基地和視窗的角色,依然會有許多世界500強企業將它的亞太區總部設在香港。所以香港不會淪為某些大陸網友所認為的小漁村,但它對中國內地的重要性和價值,就如西方對中國的重要性和價值一樣,還將繼續下降。

 

  換言之,如果西方對中國的重要性和價值依然象八、九十年一樣,那麼香港對大陸的重要性和價值也差不多會維持在那時的水準,還遠遠談不上衰落。

 

二、香港是幾時發達?怎樣發達的?

 

  香港的發達並不是有些大陸網友所認為,是從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才開始的。原因就是香港的定位並不只是西方對中國的基地和視窗,而是對整個東亞的基地和視窗。事實上直到八十年代初,中國大陸對整個西方世界的貿易總額還是很小的,而當時香港已經有亞洲四小龍之首的美稱。香港這種歷史地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二戰結束。由於二戰大大削弱了英法等老牌帝國的力量,戰後其殖民地紛紛獨立,相繼退出上海,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租借地或殖民地和託管地,香港就成為西方尤其英國可以直接控制和管治的最後堡壘。所以,香港的經濟起飛其實是從六十年代開始的,大致和新馬獨立同時。

 

  不過,香港在回歸前夕相對當時大陸的強勢,也的確直接來源和得益於中國的改革開放。八十年代初期香港雖然號稱亞洲四小龍之首,但考察其普通居民的生活水準,也就和中國東南沿海城市2000年左右差不多,剛剛小康,談不上富裕。事實上,即使在香港人最牛逼的九十年代,其優越感也主要是對於大陸和大陸人而言,而從來不是對於西方和西方人的。

 

  中國的改革開放除了大大刺激了香港經濟,使許多香港人狂賺了中間暴利,發如猛虎外,至少還有以下三種顯著的效益:

 

  1.許多香港本地工業如制衣、電子、塑膠、玩具等等,雖然本身的技術並不先進,但其產品貼近國際市場,有銷路,於是在一段時間高速擴張,許多香港老闆也紛紛往大陸投資設廠;

 

  2.許多外國知名(或不太知名的)品牌和企業初期不願直接投資大陸市場(因市場規模還不夠大,而且不熟悉,風險高),於是紛紛招攬香港人做代理;

 

  3.不少香港工人和基層職員得到晉升的機會,例如原來制衣廠的女工跟著老闆到大陸後,當上師傅和車間主任,等等。

 

  以上三種效益都在九十年代的中期(回歸前)達到最高峰,所以那的確是香港人的黃金時代。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不得不提,就是匯率的變化。如果說八十年代大陸的官方外匯牌價是人為的,沒有多少參考價值的話,那麼基於民間自由交易形成的黑市價應該是比較接近真實的。八十年代後期,至少有四五年時間人民幣:港元的黑市價是在45~50:100的範圍內窄幅上落。但隨著九十年代大陸政府盯緊美元的匯率貶值政策,人民幣:港元曾去到>110:100,直到現在也沒有恢復八十年代後期的水準。這就變相大大地拔高了香港人的生活水準,慫恿和鼓勵其固化自己的優越感,也出現了拿香港政府綜援的窮人居然有錢在內地包二奶等現象。

 

三、香港幾時開始衰落?標誌是什麼?

 

  在九十年代中期香港表面最風光的時候,它的衰落實際上就已經開始,迄今超過20年了,只不過最近幾年才開始為人們注意到和談論到罷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相信大家知道香港,認識香港,幾乎都是從它的流行歌和電視劇開始,那麼我們就從它的標誌性產業--傳媒娛樂業分析。

 

  九十年代香港的傳媒娛樂業有三件事,足以證明香港開始衰落,香港人開始喪失所謂的獅子山精神(如果它不只是一個傳說的話):

 

  1.資本力捧和固化四大天王

 

  有香港網友可能馬上會指正說,四大天王其實是某次演出活動隨口叫出來的名稱,不過後來被人承認和沿用罷了。這就是香港人的幼稚病。其實,如果沒有資本在背後的默許和支持,這種偶然出現的名堂是不會持久的,更不可能達到後來那種十幾年的壟斷局面。資本之所以力捧和固化四大天王,說明它們已經無意在樂壇艱苦創新,只想吃老本,舒舒服服地賺錢;或者說,將錢投入來錢更快更容易的行當,例如房地產,而不願再投入流行樂壇。

 

  香港資本和資本操縱的傳媒,將香港流行音樂的衰落歸結於盜版碟的衝擊,其實又是混淆視聽。在沒有翻版CD之前,在黑膠唱片時代,一樣有無數盜版音樂流行--翻錄的錄音帶。其數量之大,技術之容易掌握(人人都可盜版,只要有答錄機),遠遠超過初期的翻版CD。所以香港流行音樂的衰落可以有很多原因,但肯定和盜版無關。

 

  2.“三級片氾濫

 

  所謂三級片就其商業性質來說,就是投資小,週期短,來錢快,拍攝製作容易的東西。雖然表面的原因可以勉強解讀為,當時內地人去香港開始容易起來了,為三級片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這一條和製造四大天王泡沫一樣,都是香港資本不願再辛苦創作,只想輕鬆賺錢的表現,同樣反映了香港人和香港社會創造力和創造精神的衰退。

 

  3.具有深刻西方背景和肩負特殊任務的蘋果日報成立

 

    由於歷史和社會環境等原因,香港大部分傳媒的確早已存在不同程度的恐共拒共等情緒和傾向。但在它們畢竟還是以賺錢為目的的商業媒體,而且沒有很深的外國背景。所以九十年代中期以前,香港的媒體大體上還能做到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先不管這些議論是否正確或偏頗)。但蘋果日報和蘋果集團的性質和以前的媒體是絕然不同的,它的根本任務不是賺錢,而是極力煽動仇共以至仇中的情緒,與及千方百計地破壞特區政府的順利施政。它的西方背景深不可測,所謂商業性只是掩人耳目的包裝。因此蘋果日報和蘋果集團的成立標誌著香港社會政治化的開始(以前是幾乎純商業社會),也是撕裂的開始,儘管它宣稱的口號很動聽,而它的許多從業人員和讀者也對這些口號迄今信以為真。

 

四、香港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許多人都談過不少香港衰落的原因,有些是容易看到和理解的,例如香港沒有什麼有競爭力的核心技術,香港多數人從事的航運,貿易,仲介,商業等是容易被學習和取代的,香港人並不比大陸人更聰明和更勤奮,香港的地產霸權,(律師)商勾結,階層固化,流動困難,特區政府和議會的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等等。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卻難以從整體上或全局上解釋香港的衰落。因為內地許多城市都有類似或更嚴重的問題,而香港的基礎畢竟比它們好得多。

 

自立”於大陸)的結果。香港只想從與大陸的聯繫中獲得好處,而排斥(或者表面接受,內心抗拒)任何聯繫必然帶來的某種影響和改變,不論這種影響和改變是好是壞。由此,香港也就喪失了與大陸一起高速成長的機會(這個結論同樣適用於臺灣)。

 

  例如,香港一直自詡是國際金融中心。可是金融不是無本之木,它需要實業支撐,需要為實業服務才能實現自己的存在意義。那麼香港的金融業究竟為誰服務??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除了少部分企業去過香港上市融資,部分香港的地下錢莊成為一些洗錢和灰色資金進出的管道外,絕大部分國內企業在其發展壯大過程中和香港的金融業關係很有限。外資跨國公司也只會幫襯跨國金融集團,結果,香港本土金融業跳不出服務港資企業的小圈子,也必然隨著港資企業的收縮而萎靡不振,所謂的國際金融中心幾乎已成笑柄,只靠國家關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勉強維持。一個很簡單的資料:1997年時香港股市的日均成交金額是滬深股市總和的10倍;到2015年整整掉了個頭,滬深股市日均成交金額總和是香港股市的10倍,而且滬深股市有10%的漲跌幅限制,實行T+1(當日買不能當日賣),香港股市無漲跌幅限制,實行T+0(當日買可以當日賣)。如果滬深股市也象香港股市那樣實行T+0而且解除漲跌幅限制,其日均成交金額將是香港的30倍不止。恰好,香港現在的經濟規模也就是整個大陸的3%以下,呵呵~~

 

  再譬如,香港租金之高早已讓中小商戶叫苦連天,但可以大量節省租金成本的網購卻因為技術落後,思想狹隘等原因發展寥寥,不成氣候。其實網購最大的意義並不是節省租金,而是突破了市場的地理限制,讓幾千公里外的內陸客戶可以輕易快速地買到許多原本沿海大城市才有的商品,讓偏僻地方的小品牌也有機會一夜躥紅廣為人知,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絕對是一場商業模式的大革命。自詡腦筋靈活,富有商業才能和跟緊國際潮流的香港人對此卻鮮有所覺,更無行動,白白喪失引領商業革命的大好機會。甚至當國內的網路技術已經發展普及到連許多路邊的士多和水果店都可以微信掃碼付款時,不少香港人還以為十幾年前就有的八達通是最好最方便的支付方式。香港早就low了,out了,但沒幾個香港人能意識到,更少香港人肯承認落後,也當然,幾乎沒有(如果不是全部沒有的話)香港人會奮起直追。香港人自己也不想想,一個七百萬人的城市能有多少技術人才和商業人才?能產生多少有價值的商業idea和創新?一個13億人的國家又能有多少技術和商業人才?有多少有價值的idea和創新?不願意好好學習別人的長處,不願意端正態度,承認自己的落後,這樣的香港只能被越拋越遠。

 

  必須進一步指出,香港的衰落也和香港人的自私觀念有關。典型的例子是港珠澳大橋。這個工程原來是香港建築商胡應湘在九十年代後期提出的,但他煽完風點完火後就閃到一邊,只打接工程賺錢的小算盤。然後香港和大陸,澳門討論近十年,結果是大陸方面承擔了最大部分的費用,而且拒絕了(大概也有中央扶持香港的壓力)深圳提出的接駁設想(即雙Y方案)。由此,香港企圖壟斷和抽水廣東西部出口貿易的私心昭然若揭。深圳雖然口頭不說什麼,甚至還會表示深港一家親云云,但從此徹底斷絕了與香港有任何實質性合作的念頭,香港也從此失去了深圳這個非常有實力的夥伴和後方。到現在港珠澳大橋還是一拖再拖,即使建成,基於香港根本就沒有多少實業輻射力,廣東西部的出口貨運也不會經它走(西部也有許多港口,或走虎門大橋到深圳),最後還是得靠深圳搭救。

 

  所以廣東人常說:香港佬,算死草--就是精明過頭,連死了的草也要算錢。真正廣東人對香港人的瞭解其實是非常深刻的(估計比許多北方網友深刻),呵呵。

 

五、香港的前途如何?

 

  坦率地說,香港的前途是黯淡的,儘管它不會一下子去,它的衰落過程可能還會比較漫長,但它的衰落已經是確定無疑的歷史大趨勢,而且不可能扭轉了。這是因為香港社會的大多數人,不要說反對派及其支持者和同情者,即使是所謂建制派內的大多數人,也依然沉迷在所謂制度優越性的幻象中,依然沉醉在所謂獅子山精神的夢境裏。所以他們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對大陸的態度,也就不會從根本上變革香港社會,去除弊端,扭轉頹勢。

 

  例如梁振英政府最近就高調提出,要香港在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超級聯繫人的作用。Oh my God!!今時今日依然幻想神馬超級聯繫人,這要何種閉塞和自大才能說出來的話?!而且這是出自一個被反對派指責為親中的領導者之口(換言之,他對大陸的瞭解應該更客觀和深入)。如果說和西方國家貿易,香港畢竟時間較長,經驗較多,勉強還可以算大陸的老師的話,那麼一帶一路中都是些什麼國家?大部分是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例如巴基斯坦等。和這種國家貿易,大陸的知識和經驗遠勝香港,香港應該拜大陸為師才對。香港一沒知識,二沒經驗,三沒有這些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的實用而廉價的技術(相反這三項大陸全有),憑什麼去當超級聯繫人?憑什麼讓人願意你當超級聯繫人??

 

  必須指出,不僅是大陸人不再需要香港這個中間商,西方人也不想再要香港這個中間商,這是中間商的必然宿命,香港人自己死抱中間商思維不放,只能自食其果,怪得了誰??

 

  儘管香港依然會長期作為西方在東亞地區的基地和視窗,但其中的收益越來越和普通香港人無關。譬如世界500強公司還會將亞太區總部設在香港,但其中的職位不過數十人,範圍不過財務,人事,行政,文秘之類。雖然薪水或較高,但得益人很有限,實質性的對人才需求量大的研發、生產、銷售、後勤等主要部門只會集中在內地。而且隨著內地人才的快速成長和中西交流的日漸成熟,這些香港的高端職務也很可能被內地人才佔據,或者被跨國公司內部越來越多熟知中國的外國人佔據。最後收益最大的依然只是這些高端寫字樓的業主--大地產商。所以香港企圖依靠的所謂總部經濟,只能裝點一下門面,滿足一下虛榮,很難起到實質拉動作用。

 

  香港人總愛將香港的發達歸結為獅子山精神,也就是香港人主觀上的聰明和勤奮,內部原因;大陸網友則喜歡將香港的發達歸結為各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也就是客觀的外部原因。

 

  我看以後大陸網友不必再和他們爭了,香港人喜歡吹噓自己,就讓他們去吹好了,不管這個獅子山精神是否曾經擁有,是否已成過去,都不重要了。

  因為我們大陸的改革開放精神已經完爆所謂的獅子山精神

 

  獅子山精神成就再大,香港畢竟是一個沒有經過大的戰爭和動亂的地方,畢竟各方面的基礎比國內許多城市好得多。

  而改革開放精神則是將整個國家由幾乎一無所有發展到現在的世界第二,在不久的將來還很可能世界第一,那個更厲害,還用爭論嗎?!

 

    值得再討論一下的是:改革開放精神為什麼能完爆獅子山精神??因為獅子山精神是籠統模糊的提法,含義不清,誰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進行解釋和演繹,所以宣揚獅子山精神實際上不能起到啟發和振奮香港人的作用。並且獅子山精神的名稱及一般解釋,隱約可以感到格局偏小,目光向內向後(過去)而非向外向前(將來)。相反,改革即是承認自己的不足,所以才要改革;開放即是看到別人的長處,所以才要開放,改革開放所蘊含的意義非常明確而務實。因此官方不斷宣傳改革開放,在社會和大眾潛移默化的正能量是非常巨大的。

 

  現在香港社會的分裂和僵持,實質就是東西方兩條道路的對立。目前,這兩條道路的對決還沒有結果,而基於傳統上對西方的迷信和對洋人的崇拜,大多數香港人即使能看出(或被告知)兩條道路的對決這個本質,也不會(或不願)相信中國會贏,因此香港社會的分裂和僵持也不會結束,進一步的混亂也在所難免。其實這兩條道路對決的終極結果,如果能拋棄先入為主的西方優越論和西式話語及思維,現在就可以有比較清晰的估計了:雖然理論上任何執政集團都不會永遠不犯大錯,但要東風壓倒西風,並不需要永遠,按目前的發展趨勢,只需要再有最多三四十年不犯大錯就足夠了,而這恰恰是中國的現行制度可以有效保證,西方的現行制度卻難以保證的。因此,東勝西負的概率遠大於西勝東負。香港人好自為之吧!!

 

   香港曾經是光彩奪目的美人,現在已經遲暮,或許我們有生之年,也將會看到她老態龍鍾,彎腰駝背的樣子。這是宿命,也是自然規律,可以歎息,但無法抗拒。

 

*****************************************

   本文於今年初首發國內著名的天涯論壇,得到該論壇的首頁推薦和各欄目推薦,點擊十幾萬次,評論千餘條。現借王先生的寶地重發於此,略有修訂。覺得好的網友請代為轉發到香港本地論壇,並回饋一下香港網友的看法。謝謝!!

 

 

3. 第四章前半部分有問題,重發一下: 2016-11-27 13:55:47

四、香港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許多人都談過不少香港衰落的原因,有些是容易看到和理解的,例如香港沒有什麼有競爭力的核心技術,香港多數人從事的航運,貿易,仲介,商業等是容易被學習和取代的,香港人並不比大陸人更聰明和更勤奮,香港的地產霸權,(律師)商勾結,階層固化,流動困難,特區政府和議會的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等等。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卻難以從整體上或全局上解釋香港的衰落。因為內地許多城市都有類似或更嚴重的問題,而香港的基礎畢竟比它們好得多。

 

  從根本上說,香港衰落之大,衰落之速,是其整個社會無論從制度上,文化上還是經濟上都企圖自絕於大陸(香港人或認為是自立於大陸)的結果。香港只想從與大陸的聯繫中獲得好處,而排斥(或者表面接受,內心抗拒)任何聯繫必然帶來的某種影響和改變,不論這種影響和改變是好是壞。由此,香港也就喪失了與大陸一起高速成長的機會(這個結論同樣適用於臺灣)。

 

4. Word格式在這裏排版混亂,全部改成txt檔格式再重發: 2016-11-27 14:00:42

一個廣州人看香港的浮沉

我是在廣州出生長大的廣府系人士。我的親戚朋友和曾經的同事、客戶中有不少香港人,也多次去過香港。基於相近的語言文化,我應該比本版的許多外省網友更能準確和客觀地理解香港人的心態和想法。今天就開個貼聊一聊香港浮沉的緣由和過程。當然,我這個帖子肯定不會讓所有人,包括香港或大陸的網友滿意,也肯定會有嘲諷,謾駡,挖苦,質疑(例如質疑我是否“正宗”的廣州人或廣東人等等)。在此先聲明,我沒有興趣和這些人浪費時間,所有我認為屬於以上類型的跟帖都不會回復。

  先列個提綱:
  
    一、香港在世界和歷史上的定位
  二、香港是幾時發達?怎樣發達的?
  三、香港幾時開始衰落?標誌是什麼?
  四、香港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五、香港的前途如何?

  在論述前,先引用一個先知先覺者的話:

  這是值得高興的日子,但不用太興奮。它回來了(指香港回歸),至少是名義上回來了。不過人家政治、司法、行政自成一套,本質上就是和當年的租界沒區別。這不是貶低它,而是有話直說。這種單方面的事實獨立,再結合我們處於弱勢的意識形態地位,最終只能導致一個結果,就是:它發展的好了,是它民主自由、法制健全,抗拒我們干涉的結果;它發展遇到困難了,就是它自由受我們限制、法制被我們破壞、經濟被我們拖累的結果。總之,無論回歸後,它是好是壞,都極有可能把我們當作對立面,進行導向型攻擊。我本人,一點也不看好兩邊能互利互惠地作為一家人過日子。  
  ——1998年4月《回歸後續發展的幾點預測》,李欣欣,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院,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社會研究局副局長

一、香港在世界和歷史上的定位

  曾有網友說:香港是西方(主要指歐美)在中國(或亞洲)的“橋頭堡”。這個說法大致正確,但感情色情太強,有違反中立性;“橋頭堡”一詞軍事意味也太濃,與香港的實際情況不符。

  我們可以這樣表述:香港是整個東亞地區中(香港影響力不及南亞,西亞,中亞,故不說“亞洲地區”),在制度、文化、社會結構等各方面最接近西方的城市,因而成為西方世界在東亞的一個最重要的基地和視窗。所以,香港相對於大陸的興衰浮沉,其實就是西方世界相對於中國的興衰浮沉。

  基於香港社會對西方的親近性和親和性(與及地點適中,東亞或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心區域內),現在和可見的將來,它依然會擔當西方世界在東亞的重要基地和視窗的角色,依然會有許多世界500強企業將它的亞太區總部設在香港。所以香港不會淪為某些大陸網友所認為的小漁村,但它對中國內地的重要性和價值,就如西方對中國的重要性和價值一樣,還將繼續下降。

  換言之,如果西方對中國的重要性和價值依然象八、九十年一樣,那麼香港對大陸的重要性和價值也差不多會維持在那時的水準,還遠遠談不上衰落。

二、香港是幾時發達?怎樣發達的?

  香港的發達並不是有些大陸網友所認為,是從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才開始的。原因就是香港的定位並不只是西方對中國的基地和視窗,而是對整個東亞的基地和視窗。事實上直到八十年代初,中國大陸對整個西方世界的貿易總額還是很小的,而當時香港已經有“亞洲四小龍之首”的美稱。香港這種歷史地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二戰結束。由於二戰大大削弱了英法等老牌帝國的力量,戰後其殖民地紛紛獨立,相繼退出上海,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租借地或殖民地和託管地,香港就成為西方尤其英國可以直接控制和管治的最後堡壘。所以,香港的經濟起飛其實是從六十年代開始的,大致和新馬獨立同時。

  不過,香港在回歸前夕相對當時大陸的強勢,也的確直接來源和得益於中國的改革開放。八十年代初期香港雖然號稱亞洲四小龍之首,但考察其普通居民的生活水準,也就和中國東南沿海城市2000年左右差不多,剛剛“小康”,談不上富裕。事實上,即使在香港人最牛逼的九十年代,其優越感也主要是對於大陸和大陸人而言,而從來不是對於西方和西方人的。

  中國的改革開放除了大大刺激了香港經濟,使許多香港人狂賺了中間暴利,“發如猛虎”外,至少還有以下三種顯著的效益:

  1.許多香港本地工業如制衣、電子、塑膠、玩具等等,雖然本身的技術並不先進,但其產品貼近國際市場,有銷路,於是在一段時間高速擴張,許多香港老闆也紛紛往大陸投資設廠;

  2.許多外國知名(或不太知名的)品牌和企業初期不願直接投資大陸市場(因市場規模還不夠大,而且不熟悉,風險高),於是紛紛招攬香港人做代理;

  3.不少香港工人和基層職員得到晉升的機會,例如原來制衣廠的女工跟著老闆到大陸後,當上師傅和車間主任,等等。

  以上三種效益都在九十年代的中期(回歸前)達到最高峰,所以那的確是香港人的黃金時代。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不得不提,就是匯率的變化。如果說八十年代大陸的官方外匯牌價是人為的,沒有多少參考價值的話,那麼基於民間自由交易形成的“黑市”價應該是比較接近真實的。八十年代後期,至少有四五年時間人民幣:港元的“黑市”價是在45~50:100的範圍內窄幅上落。但隨著九十年代大陸政府盯緊美元的匯率貶值政策,人民幣:港元曾去到>110:100,直到現在也沒有恢復八十年代後期的水準。這就變相大大地拔高了香港人的生活水準,慫恿和鼓勵其固化自己的優越感,也出現了拿香港政府綜援的窮人居然有錢在內地包二奶等現象。

三、香港幾時開始衰落?標誌是什麼?

  在九十年代中期香港表面最風光的時候,它的衰落實際上就已經開始,迄今超過20年了,只不過最近幾年才開始為人們注意到和談論到罷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相信大家知道香港,認識香港,幾乎都是從它的流行歌和電視劇開始,那麼我們就從它的標誌性產業--傳媒娛樂業分析。

  九十年代香港的傳媒娛樂業有三件事,足以證明香港開始衰落,香港人開始喪失所謂的“獅子山精神”(如果它不只是一個傳說的話):

  1.資本力捧和固化“四大天王”

  有香港網友可能馬上會“指正”說,“四大天王”其實是某次演出活動隨口叫出來的名稱,不過後來被人承認和沿用罷了。這就是香港人的幼稚病。其實,如果沒有資本在背後的默許和支持,這種偶然出現的名堂是不會持久的,更不可能達到後來那種十幾年的壟斷局面。資本之所以力捧和固化“四大天王”,說明它們已經無意在樂壇艱苦創新,只想吃老本,舒舒服服地賺錢;或者說,將錢投入來錢更快更容易的行當,例如房地產,而不願再投入流行樂壇。

  香港資本和資本操縱的傳媒,將香港流行音樂的衰落歸結於盜版碟的衝擊,其實又是混淆視聽。在沒有翻版CD之前,在黑膠唱片時代,一樣有無數盜版音樂流行--翻錄的錄音帶。其數量之大,“技術”之容易掌握(人人都可盜版,只要有答錄機),遠遠超過初期的翻版CD。所以香港流行音樂的衰落可以有很多原因,但肯定和盜版無關。

  2.“三級片”氾濫

  所謂“三級片”就其商業性質來說,就是投資小,週期短,來錢快,拍攝製作容易的東西。雖然表面的原因可以勉強解讀為,當時內地人去香港開始容易起來了,為“三級片”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這一條和製造“四大天王”泡沫一樣,都是香港資本不願再辛苦創作,只想輕鬆賺錢的表現,同樣反映了香港人和香港社會創造力和創造精神的衰退。

  3.具有深刻西方背景和肩負特殊任務的蘋果日報成立

    由於歷史和社會環境等原因,香港大部分傳媒的確早已存在不同程度的“恐共”,“拒共”等情緒和傾向。但在它們畢竟還是以賺錢為目的的商業媒體,而且沒有很深的外國背景。所以九十年代中期以前,香港的媒體大體上還能做到“就事論事”和“對事不對人”(先不管這些議論是否正確或偏頗)。但蘋果日報和蘋果集團的性質和以前的媒體是絕然不同的,它的根本任務不是賺錢,而是極力煽動“仇共”以至“仇中”的情緒,與及千方百計地破壞特區政府的順利施政。它的西方背景深不可測,所謂商業性只是掩人耳目的包裝。因此蘋果日報和蘋果集團的成立標誌著香港社會政治化的開始(以前是“幾乎純商業社會”),也是撕裂的開始,儘管它宣稱的口號很動聽,而它的許多從業人員和讀者也對這些口號迄今信以為真。

四、香港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許多人都談過不少香港衰落的原因,有些是容易看到和理解的,例如香港沒有什麼有競爭力的核心技術,香港多數人從事的航運,貿易,仲介,商業等是容易被學習和取代的,香港人並不比大陸人更聰明和更勤奮,香港的地產霸權,“狀”(律師)商勾結,階層固化,流動困難,特區政府和議會的“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等等。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卻難以從整體上或全局上解釋香港的衰落。因為內地許多城市都有類似或更嚴重的問題,而香港的基礎畢竟比它們好得多。

  從根本上說,香港衰落之大,衰落之速,是其整個社會無論從制度上,文化上還是經濟上都企圖自絕於大陸(香港人或認為是“自立”於大陸)的結果。香港只想從與大陸的聯繫中獲得好處,而排斥(或者表面接受,內心抗拒)任何聯繫必然帶來的某種影響和改變,不論這種影響和改變是好是壞。由此,香港也就喪失了與大陸一起高速成長的機會(這個結論同樣適用於臺灣)。

  例如,香港一直自詡是“國際金融中心”。可是金融不是無本之木,它需要實業支撐,需要為實業服務才能實現自己的存在意義。那麼香港的金融業究竟為誰服務??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除了少部分企業去過香港上市融資,部分香港的“地下錢莊”成為一些洗錢和灰色資金進出的管道外,絕大部分國內企業在其發展壯大過程中和香港的金融業關係很有限。外資跨國公司也只會幫襯跨國金融集團,結果,香港本土金融業跳不出服務港資企業的小圈子,也必然隨著港資企業的收縮而萎靡不振,所謂的“國際金融中心”幾乎已成笑柄,只靠國家關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勉強維持。一個很簡單的資料:1997年時香港股市的日均成交金額是滬深股市總和的10倍;到2015年整整掉了個頭,滬深股市日均成交金額總和是香港股市的10倍,而且滬深股市有10%的漲跌幅限制,實行T+1(當日買不能當日賣),香港股市無漲跌幅限制,實行T+0(當日買可以當日賣)。如果滬深股市也象香港股市那樣實行T+0而且解除漲跌幅限制,其日均成交金額將是香港的30倍不止。恰好,香港現在的經濟規模也就是整個大陸的3%以下,呵呵~~

  再譬如,香港租金之高早已讓中小商戶叫苦連天,但可以大量節省租金成本的網購卻因為技術落後,思想狹隘等原因發展寥寥,不成氣候。其實網購最大的意義並不是節省租金,而是突破了市場的地理限制,讓幾千公里外的內陸客戶可以輕易快速地買到許多原本沿海大城市才有的商品,讓偏僻地方的小品牌也有機會一夜躥紅廣為人知,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絕對是一場商業模式的大革命。自詡腦筋靈活,富有商業才能和跟緊國際潮流的香港人對此卻鮮有所覺,更無行動,白白喪失引領商業革命的大好機會。甚至當國內的網路技術已經發展普及到連許多路邊的士多和水果店都可以微信掃碼付款時,不少香港人還以為十幾年前就有的“八達通”是最好最方便的支付方式。香港早就low了,out了,但沒幾個香港人能意識到,更少香港人肯承認落後,也當然,幾乎沒有(如果不是全部沒有的話)香港人會奮起直追。香港人自己也不想想,一個七百萬人的城市能有多少技術人才和商業人才?能產生多少有價值的商業idea和創新?一個13億人的國家又能有多少技術和商業人才?有多少有價值的idea和創新?不願意好好學習別人的長處,不願意端正態度,承認自己的落後,這樣的香港只能被越拋越遠。

  必須進一步指出,香港的衰落也和香港人的自私觀念有關。典型的例子是港珠澳大橋。這個工程原來是香港建築商胡應湘在九十年代後期提出的,但他煽完風點完火後就閃到一邊,只打接工程賺錢的小算盤。然後香港和大陸,澳門討論近十年,結果是大陸方面承擔了最大部分的費用,而且拒絕了(大概也有中央扶持香港的壓力)深圳提出的接駁設想(即雙Y方案)。由此,香港企圖壟斷和“抽水”廣東西部出口貿易的私心昭然若揭。深圳雖然口頭不說什麼,甚至還會表示“深港一家親”云云,但從此徹底斷絕了與香港有任何實質性合作的念頭,香港也從此失去了深圳這個非常有實力的夥伴和後方。到現在港珠澳大橋還是一拖再拖,即使建成,基於香港根本就沒有多少實業輻射力,廣東西部的出口貨運也不會經它走(西部也有許多港口,或走虎門大橋到深圳),最後還是得靠深圳搭救。

  所以廣東人常說:香港佬,算死草--就是精明過頭,連死了的草也要算錢。真正廣東人對香港人的瞭解其實是非常深刻的(估計比許多北方網友深刻),呵呵。

五、香港的前途如何?

  坦率地說,香港的前途是黯淡的,儘管它不會一下子“死”去,它的衰落過程可能還會比較漫長,但它的衰落已經是確定無疑的歷史大趨勢,而且不可能扭轉了。這是因為香港社會的大多數人,不要說反對派及其支持者和同情者,即使是所謂“建制派”內的大多數人,也依然沉迷在所謂“制度優越性”的幻象中,依然沉醉在所謂“獅子山精神”的夢境裏。所以他們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對大陸的態度,也就不會從根本上變革香港社會,去除弊端,扭轉頹勢。

  例如梁振英政府最近就高調提出,要香港在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超級聯繫人”的作用。Oh my God!!今時今日依然幻想神馬“超級聯繫人”,這要何種閉塞和自大才能說出來的話?!而且這是出自一個被反對派指責為“親中”的領導者之口(換言之,他對大陸的瞭解應該更客觀和深入)。如果說和西方國家貿易,香港畢竟時間較長,經驗較多,勉強還可以算大陸的老師的話,那麼“一帶一路”中都是些什麼國家?大部分是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例如巴基斯坦等。和這種國家貿易,大陸的知識和經驗遠勝香港,香港應該拜大陸為師才對。香港一沒知識,二沒經驗,三沒有這些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的實用而廉價的技術(相反這三項大陸全有),憑什麼去當“超級聯繫人”?憑什麼讓人願意你當“超級聯繫人”??

  必須指出,不僅是大陸人不再需要香港這個中間商,西方人也不想再要香港這個中間商,這是中間商的必然宿命,香港人自己死抱中間商思維不放,只能自食其果,怪得了誰??

  儘管香港依然會長期作為西方在東亞地區的基地和視窗,但其中的收益越來越和普通香港人無關。譬如世界500強公司還會將亞太區總部設在香港,但其中的職位不過數十人,範圍不過財務,人事,行政,文秘之類。雖然薪水或較高,但得益人很有限,實質性的對人才需求量大的研發、生產、銷售、後勤等主要部門只會集中在內地。而且隨著內地人才的快速成長和中西交流的日漸成熟,這些香港的“高端”職務也很可能被內地人才佔據,或者被跨國公司內部越來越多熟知中國的外國人佔據。最後收益最大的依然只是這些高端寫字樓的業主--大地產商。所以香港企圖依靠的所謂“總部經濟”,只能裝點一下門面,滿足一下虛榮,很難起到實質拉動作用。

  香港人總愛將香港的發達歸結為“獅子山精神”,也就是香港人主觀上的聰明和勤奮,內部原因;大陸網友則喜歡將香港的發達歸結為各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也就是客觀的外部原因。

  我看以後大陸網友不必再和他們爭了,香港人喜歡吹噓自己,就讓他們去吹好了,不管這個“獅子山精神”是否曾經擁有,是否已成過去,都不重要了。
  因為我們大陸的“改革開放精神”已經完爆所謂的“獅子山精神”。

  “獅子山精神”成就再大,香港畢竟是一個沒有經過大的戰爭和動亂的地方,畢竟各方面的基礎比國內許多城市好得多。
  而“改革開放精神”則是將整個國家由幾乎一無所有發展到現在的世界第二,在不久的將來還很可能世界第一,那個更厲害,還用爭論嗎?!

    值得再討論一下的是:“改革開放精神”為什麼能完爆“獅子山精神”??因為“獅子山精神”是籠統模糊的提法,含義不清,誰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進行解釋和演繹,所以宣揚“獅子山精神”實際上不能起到啟發和振奮香港人的作用。並且“獅子山精神”的名稱及一般解釋,隱約可以感到格局偏小,目光向內向後(過去)而非向外向前(將來)。相反,“改革”即是承認自己的不足,所以才要改革;“開放”即是看到別人的長處,所以才要開放,“改革開放”所蘊含的意義非常明確而務實。因此官方不斷宣傳“改革開放”,在社會和大眾潛移默化的正能量是非常巨大的。

  現在香港社會的分裂和僵持,實質就是東西方“兩條道路”的對立。目前,這“兩條道路的對決”還沒有結果,而基於傳統上對西方的迷信和對洋人的崇拜,大多數香港人即使能看出(或被告知)“兩條道路的對決”這個本質,也不會(或不願)相信中國會贏,因此香港社會的分裂和僵持也不會結束,進一步的混亂也在所難免。其實這“兩條道路對決”的終極結果,如果能拋棄先入為主的西方優越論和西式話語及思維,現在就可以有比較清晰的估計了:雖然理論上任何執政集團都不會永遠不犯大錯,但要“東風壓倒西風”,並不需要“永遠”,按目前的發展趨勢,只需要再有最多三四十年不犯大錯就足夠了,而這恰恰是中國的現行制度可以有效保證,西方的現行制度卻難以保證的。因此,東勝西負的概率遠大於西勝東負。香港人好自為之吧!!

   香港曾經是光彩奪目的美人,現在已經遲暮,或許我們有生之年,也將會看到她老態龍鍾,彎腰駝背的樣子。這是宿命,也是自然規律,可以歎息,但無法抗拒。

*****************************************
   本文於今年初首發國內著名的天涯論壇,得到該論壇的首頁推薦和各欄目推薦,點擊十幾萬次,評論千餘條。現借王先生的寶地重發於此,略有修訂。覺得好的網友請代為轉發到香港本地論壇,並回饋一下香港網友的看法。謝謝!!

5. 井 2016-11-27 14:42:37
寫甘長冇人會睇,你真係好得閒
6. 向饭民说不 2016-11-27 23:16:14
井,都話你系不學無術的廢青啦。
7. 呀井你條曰本路 2016-11-27 23:34:35
下陷補完又林過,幅射天天在漏,日本AV都移民送到中國啦
8. Dan 2016-11-29 05:31:51
雖然好長篇,但寫得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