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央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創造了天文數字的信貸,中美兩國尤其利害。 全國人大常委會前任副委員長成思危早前透露,中國在第二季貸出4.58萬億元人民幣,其中2.1萬億元並沒進入實體經濟,而進了房市及股市; 自去年10月至今,流入香港的熱錢已超過6,400億元,對香港的資產價格帶來上升壓力,股價樓價過去10個月不斷飆升,與它有脫不開的關係。
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是一把兩刃劍,既可作為強心針,立杆見影挽救經濟衰退於既倒,推動短期經濟增長和改善就業,但又促使資金 (特別是量化寬鬆政策下央行所創造的信貸)作投機活動,因而製造了資產泡沫。 這種局面拖得愈長,未來危機愈大。最大危機在引發通脹,專家們估計通脹最遲在2011年將變得顯著,屆時若各國政府害怕通脹一發不可收拾,不免要大幅收緊貨幣政策,於是戳破資產泡沫。 泡沫愈大,負面影響自是愈大。 箇中利害,各國各地區不少明智之士都洞若觀火:美國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平近日指出,聯儲局有需要把利率由現在的極低水平開始提升及開始撤回所有刺激經濟措施,否則美國將面對嚴峻的長期通脹威脅;另一美國前聯儲局主席及現任經濟復蘇委員會主席伏爾克早前亦聲言,聯儲局要及早改變寬鬆的貨幣政策,不能等得太遲,撤回數以千億美元計的救市計劃是困難的決定,但郤是必要的;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指出,資產泡沬一旦形成,就很難抑制,避免承受泡沫爆破的傷害和付出沉重的代價,最好方法是防止泡沫變得太大,更重要的是當認為泡沫已開始成形時,便採取適當而有力的措施,防止泡沫膨脹。
美聯儲局12月16日議息後宣佈,撒回大部份緊急援助措施,但重申會在一段長時間內 (一般估計為6至12個月) 把利率維持在極低水平。 這是聯儲局退市的第一小步,有第一就會有第二……這是投資者值得注意的。
我費這麼多筆墨,陳述這些大家可能耳熟能詳的訊息,是想指出,各國政府過去一年不顧一切所創造的空前絶後的流動性,潛伏的危機愈來愈大,反對的聲音也愈來愈響,迄今仍口硬的各國政府就愈來愈可能被逼提早退市,這是乘搭資產價格上升順風車的投資者或投機者不可掉以輕心的。
對於不斷飆升的內地樓價,12月中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明會「繼續綜合運用土地、金融、稅收等手段,加強和改善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遏制部份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 國務院常務會議並決定,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徵免時限由二年轉回至五年。 從國務院常務會議的聲明和決定去看,穩定樓價,抑制過度投資及投機將成為中國政府未來一年調控重點,政策微調不可避免,房地產調控措施將陸續有來,投資國內房地產及內房股的風險自然劇增。 再者,國內近期已出現不妙的通脹苗頭,中國於明年中開始加息的可能性不容抺殺。
眾所周知, 過去差不多一年,購買香港房地產 (特別是豪宅),國內買家是主力之一,他們財大氣粗,絶少講價,愈貴愈買,每人一買就是五個、十個物業,自用用不著這麼多,投資或投機居多,樓價飆升,他們有大功。 這些虛假需求不牢可破,面臨國內調控、樓市股市形勢逆轉及個人資金緊絀,該等國內買家隨時會抛貨撤資,本港樓價將被波及。
香港樓市自8月下旬開始放緩, 大部份屋苑成交量大跌四至六成,到11月為止,樓價調整5至10%。但11月中旬以後,二手樓市漸見反彈,不但成交量有所增加,部份屋苑價格甚至微升,具見10月以來眾多負面消息漸被樂觀的市場消化,亦可見用家及投資者對物業特別喜好和有信心, 盡管這種信心不免過份。
際此時刻,擁有餘資的人該如何自處? 那得看你肯冒險否。 肯的話,固然危機四伏,但卻危中有機! 美國11月失業率高企於10%, 在未來好一段日子 (可能6至12個月) 恐怕難言加息或退市,流動性大抵會依然十分充裕,以美元及港元計價的資產升值勢頭大有機會照舊,將資金投放到樓市股市看來短期內仍可坐享資產泡沫順風車之利。 怕的是, 人算不如天算, 危機有機會出人意表地提早爆發, 屆時投資不免因加得減, 貪字變為貧; 怕「經濟衰退未了,各國央行大印銀紙放水」的好日子不知何時突然中斷而不肯冒險的話,看來要把錢差不多零息地擺在銀行,忍受資金被蠶食之苦。
每個人在資金運用上都被逼要選擇賭或不賭,這是多年未見的吊詭和痛苦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