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7905    回應:0

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340)

王文彥

怡居地產常務董事及
中原地產創辦人

再論「善學者」、「不善學者」與「師」

 

 

﹙原文發表於2010年10月6日﹚

 

《高徒,感謝你們!》一文竟然引起一些回響。最有意思的回響來自一位讀者朋友A君,他提議我認真學習林以諾牧師的「靈界揭秘」講道,以便提升我的說服力。

 

授課有說服力是老師善於教人的重要條件之一。很明顯,A君認定我教導或指導「學生」時說服力十分不足,因而絕非一個善教的「師」,最終導致「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師可分為能師與非能師,善教者與不善教者。當孔子指出「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他區分了學習者(善學的與不善學的),但沒有區分做老師的,這個師有甚麼能耐,有甚麼優點缺點,沒有說明。孔子要闡釋的是,在相同一個老師(不管他是善教還是不善教)的教導下,善於學習的人,通常能使老師費力不大而教育效果好,並能感激老師;不善於學習的人則相反,通常令老師教得很辛苦,自己吸收甚少,還要歸罪老師。

 

善教與不善教,對教學的效果或效率有影響嗎?有的!善教通常較易令學生(不管他是善學的還是不善學的)明白,使學習效果或效率好些。但縱使如此,善教者依然同樣遭遇不善教者所遭遇的局面:「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也就是說,不善教者固然是「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教者何嘗不同樣是「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在學習中,當老師善教,善學者與不善學者蒙受相同的利;當老師不善教,善學者與不善學者蒙受相同的害。相同的利或害互相抵消,善學者與不善學者那樣的差別因而永遠存在。不善學者,自有其致命弱點,無論你多能教善教,能將不善學者提升為善學者的機會微乎其微!

 

由此觀之,A君的提議,用意雖好,但不大成立。

 

A君大抵沒有親身接受過我的教導指導。果如此,他又從何得知我沒說服力或說服力不強呢?是憑猜測還是靠道聽途說?

 

A君對我的看法,我就知道他不是我的長期讀者。否則,恕我不敢妄自菲薄,他是不會產生那樣看法的。就以這篇短文來說,觀點簡單,但其闡釋及演繹方式,卻絕非說服力不強的人可以做到。

 

萬一A君曾親身接受過我的教導指導,我們又該怎樣看待A君的看法?答案很簡單,那得看你是否相信我能教善教,如果你相信,那麼A君的看法正好印證了「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的正確性!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