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14761    回應:0

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222)

王文彥

怡居地產常務董事及
中原地產創辦人

評《知難而進不符合天道》(4)

(原文發表於200779)

 

「進」「退」混淆不清

 

為什麼我說施先生這篇文章既有矛盾又有論點上的漏洞?且再看那關鍵性的段落:「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正常反應是知難而退。這沒有甚麼不對,祇要有其他的途徑一樣可以達至目標,何不試行其他更易行的途徑?」更易行的途徑,就是困難相對較小及少的途徑,但困難依然存在。為求達至目標,夠膽迎難(儘管難度較少)而上,這不就是知難而進嗎!?施先生竟然將此行動的性質視為截然相反的知難而退,他的思考是否存在重大偏差?

 

看待困難的兩個層次

 

對待達成目標途中的困難,基本上有兩個層次。第一個是思想上、戰略上的,就是你在價值觀方面怎樣看待困難,是喜之還是惡之,視之為機遇還是惡運,視之為樂趣還是麻煩,是得還是失,愛之抑或怕之?邱吉爾、愛因斯坦、梵谷、孟子、M.K.Mak先生、WL君、Professionalmom及地先生都視之為機遇,利多於弊,因而喜之愛之,主張知難而進。施先生嘛,因為深受老子思想影響,因此認為一切企圖克服困難、征服自然及改造社會的行徑都是逆天之行,結果自討苦吃,施先生對困難是既怕且惡,完全不覺得有甚麼機會和利得,主張知難而退。第二個層次是行動或技術上、戰術上的,是當你面對具體困難時,你用甚麼方法處理它解決它的問題。

 

看待困難的思想態度,最好就是在戰略上藐視它,心裡認為多大的困難都不可怕,祇要有毅力和智巧,它最終必然會迎刃而解。持這種態度的人,自然會「知難而進」;但處理具體困難時,在戰術上最好重視它,要千方百計找出最佳方案,務求以最小的代價克服該具體困難,如有更佳更易途徑達成目標,你更要趨之若鶩。最好的戰術,是「見可而進,知難而退」,這兩句術語源自古代兵書政籍,意思是:作戰時要隨機應變,看到適宜的時機就前進,遇形勢不利就先行後退。(《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行,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六》:「臣又聞聖人不凝滯於物,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理有變通,情無拘執。」)這種原則亦可施之於解決具體困難,視困難具體情況而定行止。總而言之,戰術上,你要靈活機變,因勢而進或退。但退必需是暫時的,是為了日後更好地進,以期更有效地達標。

 

認知上的盲點

 

上面兩個層次基本上是各自獨立的,也就是說,你可以講其一而不講其二。邱吉爾、愛因斯坦、梵谷、孟子以至M.K.Mak先生、WL君、Professionalmom及地先生的格言或文章,集中談論第一個層次,談的盡是思想上、戰略上的取態,完全是務虛,他們都沒有觸及第二層次,在處理具體困難上(亦即在務實層面方面)因而都沒表態,但我相信他們不會反對以巧妙的方法和最小的代價去克服困難及達成目標。(嚴格的說,解決困難的方法,有好有壞,有易有難,最好當然是既好又易,但以好為先,好而難總勝過壞而易)。施先生則兩者都談,而且混為一談,結果導致他:

 

1.          將技術上、戰術上及務實上對困難解決的知難而退歸結甚至等同為思想上、戰略上及務虛上對困難取態的知難而退,有偷換概念之嫌(他於文內所舉的例,如試行其他更易行的途徑;毛澤東打仗不喜歡挑戰困難,遇到敵強我弱,就馬上走為上著;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和善戰者勝於易勝者,都是第二層次的知難而退,但他筆鋒一轉,就引導別人不知不覺地將之接收為第一層次的知難而退)

 

2.          將解決困難上的知難而進或本質上的知難而進誤解為知難而退;

 

3.          解釋不了何以一個在思想和價值觀上知難而退的人(就是施先生本身),竟然可以在實際解決困難上採取知難而進的行動(亦即迎著程度較小的困難而進)

 

4.          弄不清同是知難而退或進,在第一層次與第二層次含意可以完全不同。

 

錯誤觀點產生的根源

 

大家可能想知道,施先生為何會有那麼多觀點或認知上的錯誤。我評論已經過多,不打算就此再喋喋不休了,大家不妨再細心參詳各篇回應文章,說不定從中可得到一些重要線索。我特別請大家注意附文五最後七段及附文六最後六段。

 

-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