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戰有感 (2)
(原文發表於2003年4月2日)
暫時仍是狂炸而不濫炸
伊拉克戰爭進展到第十天時,美國公佈發射了675枚巡航導彈,投放了6,000枚精確制炸彈,伊拉克則公佈約有6,000名人民傷亡,其中死亡者400餘人。這麼利害的轟炸,傷亡人數竟然這麼少,一方面証明美軍不算濫炸,而導彈及炸彈準確度亦高,所炸目標盡是軍事目標或政府建築物,盡量避開民房。電視畫面所見,導彈或炸彈擊中政府建築物,隔一條馬路的民房竟安然無恙;另一方面,說明伊拉克軍政人員早就撤離軍事目標及政府建築物,炸彈擊中的不外是空置樓房。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半島電視台播放戰死美軍屍體和被俘美軍鏡頭,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指責此舉違反日內瓦公約。若果拉姆斯菲爾德是旁人,他說的沒錯,但作為美國國防部長,他沒權說這話。首先,美國出兵伊拉克是違背聯合國憲章的;第二,美國自己亦優於虐待戰俘,遠者如越戰時的越共,近者如塔利班戰俘;第三,美國的有線新聞網及霍氏電視網,同樣播放伊軍戰俘鏡頭。華盛頓郵報還把伊軍戰俘被蒙上眼晴戴上手銬的照片登在頭版。做事不能用雙重標準,拉姆斯菲爾德的發言適足以反映美國的霸主心態。
莫小覷侯賽因
侯賽因以詭計多端、陰險殘忍(動輒就處死異己)及以秘密警察治國知名,但面對英美絕對優勢大軍壓境,他先是拒絕下台流亡(少一點膽色也不敢),開戰後,又頑強地領導伊拉克舉國迎擊英美。明知九死一生,在鏡頭前竟是神色自若,臨大事而有靜氣,倒真是一個人物!反觀小布殊及貝理雅,戰事稍有阻滯,立時眉頭深鎖,憂心溢於言表,怎看都不像一個大國領袖。兩相比較,倒是一件趣事。
打城市游擊戰是揚長避短妙策
伊拉克大部份為沙漠,一覽無遺,無險可守,面對英美聯軍的高科技武器若硬碰硬打陣地戰,伊拉克軍必敗無疑。91年海灣戰爭伊拉克就犯了上述的戰略錯誤,結果百萬大軍四天內就兵敗如山倒。這次學乖了,大部份軍隊(特別是精銳的共和國衛隊)都集結在巴格達,化整為零,融入百姓之中。美軍猛烈轟炸時,伊軍早就撤離軍事據點,藏於民居或地道中,避開致命一擊。當美軍由科威特直撲巴格達時,伊軍主力仍匿於市內不動,只派小股小股的民兵破壞美軍長達三、四百公里的補給線,困擾及威脅美軍。兵不厭詐,伊軍有時甚至扮平民及詐降襲擊美軍,令美軍頭痛不已。伊拉克軍看來是以城市游擊戰來對付美軍,美軍為了紓緩環球的反戰壓力和收買伊拉克民心,一直不敢大開殺戒狂炸民居,伊軍乾脆藏身於民房和地道,引美軍攻城,然後大打城市游擊戰,這是揚長避短的上佳策略。論熟悉巴格達地形,當然無過於伊拉克軍民,這點美軍是望塵莫及的,而在城市中,大小房屋林立,美軍的坦克飛機及大炮不是無用武之地就是效率大打折扣,更何況伊拉克全民皆兵,軍民一體,伊軍得到自己人民的鼎力幫助,美軍則只會遭遇伊民無處不在的仇恨和抵抗,此消彼長,英美聯軍這一仗可難打了。
盡管如此,由於雙方實力太過懸殊,伊拉克最終能以弱小制強、以小勝大的機會還是很小的,恐怕最後的勝利者仍會是美國,但美國想速戰速決就肯定要泡湯了。要解決伊拉克,快則要二、三個月,遲則半年以上,而美國要付出的代價,一定大大超過它原先估計。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