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5954    回應:0

香港的致命傷–人的素質不斷弱化(72)

王文彥

怡居地產常務董事及
中原地產創辦人

孔子格言新解

(原文發表於200782)

 

  孔子曰:「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者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 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孔子認為,善於學習的人,能使老師費力不大而教育效果好,並能感激老師;不善學的人,即使老師教得很辛苦,自己收效甚少,還要歸罪於老師。善於發問的人,好比砍伐堅硬的木頭,先從容易下手的軟處開始,慢慢的擴及較硬的節疤, 時間久了,木頭自然分解脫落;不善發問的人,使用的方法剛好相反。善於回答問題的人,要回答得有針對性,有如撞鐘,輕輕敲打則鐘聲小,重力敲打,則回應的聲音就很響亮,從容地響,讓別人把問題說完再慢慢回答,這樣才會回答得好;不善於回答問題的人剛好相反。以上這些,講的都是有關增進學問的方法。

  我在唸中學時,讀到孔子這一段話,不禁想道,做老師原來是這般麻煩的,幸好自己從來不打算當教師,這個麻煩與自己無緣!出來社會工作,做別人上司、老闆不覺三十餘年,對孔子上述一番話卻別有一番體驗。原來老師這個角色是無處不在的,做上司、老闆,許多時候不免成為下屬、僱員的老師,為人父母兄姊及長輩更不免成了兒女、弟妹及後輩的老師,祇不過這些老師不在課堂內授課,不會向學生收取學費,而一般人又不會視他們為老師罷了。孔子上述的教誨二千多年後依然歷久常新,我愈來感受「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少年時代,十分喜讀武俠小說,當時對書中的絕世高手,為了將自己的精奧武功延續下去,不惜千方百計尋找高徒,找到或碰到之後則苦苦哀求高徒拜他們為師的情節,十分費解。當時心想,擁有絕世武功的高手,不是小輩們夢寐以求的對象嗎?為何折墮到那般境地!現在愈來愈明白,高徒者,資質稟賦過人的學生也,自是超級「善學者」,不但精於學藝,而且往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對授藝老師亦更懂得欣賞和感激,老師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因此最大。老師能收到高徒,真是不可多得的福份,若能得之,跪拜亦值得!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自古已然,但香港四十歲以下一輩,無論是學習態度還是學習能力,每況愈下,令孔子所說的現象,於今為烈!

  今時今日的「學生」(包括僱員、下屬、兒女、弟妹及後輩),善於發問的,十分罕見,所問每多言不及義,見小不見大,更多的是不敢問、不願問及不能問。

  我長期以來很想成為一個善於回答的人,但許多時候發覺自己力不從心,因為自己是鐘,「學生」是打鐘的人,「學生」若是問得笨,自己不免巧婦難為無米炊,十分被動。愈來愈發覺,要成為「善待問者」,首先要引導或輔導「學生」善於發問。若引導輔導不成,就乾脆自問自答,要「學生」參悟。我這種做法,肯定有人說我違反孔子的教誨,但我視之為發展了孔子學說。

  高徒,高徒,你們都往哪裡去了?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