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開創中華文明;朱邦復拆字開創中文電腦時代。中文電腦之父、倉頡輸入法發明人朱邦復說:「中國文字不入電腦,中國文化就完了!」
現年77歲的朱邦復在澳門接受本報獨家專訪說,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有一股危機感。「因為有危機感,才迫着我們不停工作。這不是我個人的成敗,再給我幾千萬(元)也沒意義,這是我們的使命。」
自認是一名「幹苦活的中國文化工人」,朱邦復擲地有聲地說:「中國文字不入電腦,中國文化就完了!」
「先學好基本常識 再學技術」
研究漢字數十年的他,談起漢字兩度泣不成聲。「中國人不爭氣,數典忘祖。我們有這麼了不起的文字,中國文化那麼優美擺着,周公制禮作樂,三千年前就想到,維持了中國三千年的穩定,堤壩一破,就馬上崩潰。這個思想(經世治民)西方沒有。」朱邦復忙不迭說抱歉,解釋不是因為對漢字的感情而流淚,而是可惜中國文化沒人傳承。「外面的好我們應學,我也到外國留學,人家比你好沒話講,人家比你爛你卻跟着學,學完以後還以為很了不起,那才丟臉。」
朱邦復解釋,中國古人學訓詁學,再讀四書五經,就知道怎樣經國治民。可惜時代變了,人人學技術專業當工匠,只是一顆鏍絲釘而已。「中國人本末倒置!」朱邦復疾呼:「中國人寶貝丟掉,瞧不起自己,中國強大是騙人的。中國強大的是工廠,不單止社會污染,精神污染了,人與人沒有互信,因為制度沒有了。我們過去怎樣教人做人?古人學《三字經》做人道理,《百家姓》、《朱子》、《千字文》,基本常識學好了,再去學技術,學做事。你會做人,待人家好,這社會就平安了;人用對了,事業就好了。」
教詞不教字 失中國文化精髓
那麼漢字的魅力在哪裏?「中國文字一字一義,簡單直接,所以古人不需要雙疊字。」
朱邦復在紙上解釋甚麼叫一字一義。「好是女加子,中國人覺得子女雙全就是好;安,房子下面有女,家裏有一個主婦就平安了。美是羊大,羊在中國人心中是一種善良的動物,人類最好的朋友,所以羊愈大愈好,羊大就美。甚麼叫義?這個字只有中國有,外國沒有,義是羊我,把我當作羊犧牲,奉獻給大家。每一個中文字都可以解釋。現在查字典美麗,不解釋美,也不解釋麗,美麗等於漂亮,漂亮等於美麗。現在是查詞而不是查字。自從五四運動以後,那批文化人把西方的東西搬到中國,所以中國字都變成詞才成為一個意思。白話文運動以後就只教詞不教字,失去中國文化的精髓。」
古文直截了當 易理解又易記
所以朱邦復堅持用文言文。「古文強多了!兩個原因,第一是古文直截了當,白話文轉彎抹角,因為它要變成詞組。第二是白文寫不出好文章,太囉嗦了,一篇從頭到尾幾千字,古文很清楚,段落分明,每段有主題,很容易理解。」
漢字的第二個優點是簡單直接,容易為腦袋記住。「人認識事物是用眼睛,85% activities(活動)都是靠視覺,最容易是圖形,看到圖形就有反應,但圖形很難傳遞信息,後來就演變為象形文字,形狀加意義,就變成文字。」
朱邦復舉例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去漢字」失敗,解釋漢字的優點。「日本人想去漢字花了很多心血,但去不掉。上世紀50年代,東京大學很多專家一起參加研究方案。他們先把高鐵車站名字,全部改成日語拼音,看效果,結果人人罵。為甚麼?車速快了,拼音還未能拼出來,車就過去了。後來在幾個區域改回漢字,結果發現漢字每一字型,在腦袋裏兩三個字就1秒鐘之內(理解),但拼音,你從頭看完了再拼音,前後要花一到兩秒,車過去了,車站的名字都不記得,所以就恢復了漢字。」
旅居澳洲著名書法家劉小萍曾說過,日本人對中國書法的保存、認識比中國人還深刻,朱邦復認為日本對中國文化傳承最好的是禮。「日本人現在鞠躬90度,不是虛偽,是崇敬精神,不是彎個腰就成了,要從心裏發出來的,否則彎不下去。」朱邦復說,日本人其實是很值得尊重的民族,堅韌不拔,做事重視抓重點,甚麼都要做到最好,但有一點不好,就是趾高氣揚,「沒辦法,人家諾貝爾獎拿了好幾個了﹗」
撰文:王濱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