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激進領軍 中央請君入甕
撰文: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治學文社成員
欄名:政改之爭
自6月10日中央公布「一國兩制」白皮書以來,香港政治形勢變化之快,簡直令人咋舌。
由6.22投票到「反佔中」簽名、7.1遊行到8.17和平普選大遊行,本來氣勢如虹的「佔中」運動及陣營,特別在黎智英獻金風波發生後,形勢即急轉直下,一下子變得一蹶不振,相反之前一直不太被看好的「反佔中」陣營,如今卻士氣大振,並開始反過來乘勝追擊。
在這場博弈中,「反佔中」陣營的進化速度及豐富資源,固然是左右局勢發展的重要因素,但不可不提的是,中央及「反佔中」陣營所採取的行動,與中國傳統戰略思想暗合,對扭轉局勢起着關鍵性作用。
白皮書激化情緒 泛民輕舉妄動
不少港人,包括筆者在內,都認為中央公布白皮書是出手過重,白白為7.1遊行助威,但事後看來,白皮書作為開局的第一步,在策略上有其必要性。
正如孫子有云:「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白皮書出台實際上包含着「策之」、「作之」、「形之」、「角之」四種行動——「策之」就是根據情況分析判斷,這是一切策謀的根本;「作之」則是測探敵人企圖,或激使敵人輕舉妄動,這可解釋為何白皮書出手要重,否則便失去「動敵」的意義。
所謂「形之」,是使敵人暴露其部署——白皮書出台讓中央與港府得以掌握支持「佔中」及「三軌方案」的市民數目及決心,要不然往後的判斷便無從談起。至於「角之」,是藉由與敵人較量,以試探其虛實——6.22投票後,「佔中」陣營已勢成騎虎,至少須以「預演佔中」來回應一下群眾訴求,但這樣一來,已足以讓中央知悉「佔中」的基本部署。
反佔中因勢利導 漸掌握主動
在了解「佔中」的虛實之後,中央已有相當把握進行下一步計劃了。
此外,一般人都認為相對於6.22投票和7.1遊行,「反佔中」簽名運動和8.17和平普選大遊行是「照辦煮碗」及「A貨」云云,但他們不了解的是這種做法背後的策略含義。對中國戰略而言,功效或效果從來都不是以「手段——目的」(means-end)這種西方主流的行動形式產生的,反之「因敵制勝」及「因勢利導」才是關鍵,兩者的重點皆為「因應」,務求排除所有不必要的計劃性和主體性——「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孫子兵法》)。
因此,即使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的行動毫無原創性可言,但從中國戰略的角度來看,「如影隨形」反而是比較理想的形式——「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孫子》)——追求公認為是漂亮的勝利,早晚會被敵人找到破解方法,同時亦違背了「因敵」和「因勢」的原則。
情況就有如下象棋,後下的一方每一步都「死跟」先下一方的棋步,那麼先下的不久便會感到煩不勝煩。不過這還不是這策略的精髓,因為後下一方雖然表面上不斷跟隨和迎合,但逐漸地便能夠以內在的方式引導和操縱先下一方,所以主動性會漸漸由一方滑移到另一方,最後「潛勢」亦會翻轉過來,棋局會以敵人自動崩潰告終。
這種「功效自成」的方式不太需要行動者的主動努力,亦毋須透過「決戰」或任何特別事件來產生效果——「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孫子》),這策略無論是由周融還是張融來執行,其實沒有多大差別。
黎智英獻金風波 非轉勢之因
因此,隨着黎智英獻金風波爆發,令兩個陣營主客之勢逆轉,中央及「反佔中」陣營又一次以因勢利導,後發制人的方式,完全毋須經過決戰,便達到其目標。人們普遍認為黎智英和泛民被爆黑材料是這場博弈的轉捩點,但實際上中央的布局早就開始產生功效,而獻金風波只是「潛勢」翻轉的具體表現而已——是「果」而不是「因」。
如果泛民和「佔中」陣營繼續以「手段——目的」這模式,來作為其判斷和行動的基礎的話,那麼筆者幾乎可以斷言他們必敗無疑,因為一方面他們必然會錯誤解讀中央及「反佔中」陣營的行動,另一方面,中國戰略很大程度是針對「手段——目的」模式而設,但無奈西方和大部分港人就只懂得這一行動模式,這樣不被中央「尅死」才怪。
依照目前局勢來看,這場「佔中」與「反佔中」博弈正以長平之戰的模式發展。長平之戰乃我國戰國時代規模最大的野戰,秦國(中央)與趙國(泛民)對壘近3年,最後以秦軍勝,趙軍敗,趙軍被坑殺40萬人告終。
長平之戰與目前香港形勢有着不少相似之處。該戰役的緣起是秦國出兵攻打韓國,韓國因戰敗而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不過上黨郡守卻不願降秦,並「公然抗命」,將上黨獻給趙國,藉此利用趙國抗秦。
巧施反間計 讓學生代老將
趙國清楚接收上黨不僅會得罪秦國,而且上黨地理上易被孤立,趙國難以防守,情況就有如「無篩選普選」的原意是好,只不過這目標過大,不是泛民能夠守得住的,並且會挑動中央的神經。當時趙國宮廷對此也有一番討論,只是趙王與平原君皆貪圖上黨郡,毫不理會後果,我們可不能說他們不理性,只是單純的理性跟真正的戰略還差很遠。隨後趙王派平原君領軍前去受地,因而引來了秦國大軍的進攻。
趙王於是派廉頗領兵救援上黨,在初戰失利後,趙軍拒不出戰,暫時成功遏制住秦軍攻勢。這好比7.1遊行後,雙方僵持不下,但泛民仍可立於不敗之地。就在這時候,秦國用反間計,令早就不滿廉頗堅守不出的趙王誤信讒言,以年輕將領趙括(名將趙奢之子)代老將廉頗為將。至此讀者也知道這是成語「紙上談兵」的故事,趙括之母早在戰前已上書趙王,說趙括只懂紙上談兵,並請求如果趙括戰敗,自己可以免受株連。
讀者也應該猜到秦國反間計的作用,就有如黎智英獻金風波爆發,令一眾資深的泛民議員聲名掃地,「佔中」的主導權落入年輕學生領袖手中,效果就等於老將廉頗被撤換,代以紙上談兵的趙括。
本錢全押佔中 只怕一鋪清袋
趙括到達前綫後,立即改變原有軍事部署,準備主動出擊,企圖一戰殲滅秦軍,收復上黨。不過秦軍就是「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孫子》),早就嚴陣以待,並安排好伏兵,在決戰開始後切斷趙軍退路,結果長平之戰演變成一場由秦軍主導的包圍殲滅戰,趙軍全軍覆沒。
依筆者看來,中央似乎不介意剛取得「佔中」主導權的年輕學生領袖,孤注一擲地發動「佔中」,而早有準備的中央只消來個「甕中捉鱉」,便可收全功。
「佔中」人士亦須知道最終結果除了輸贏之外,還有和局(讓政改推倒重來),假如現在將本錢全押在「佔中」上面,無論是輸或和局也會「一鋪清袋」,就像剛結束的世界杯決賽一樣(法定時間0:0和局),莊家通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