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樓價高企與市民收入水平嚴重脫節,在全球各大國際城市當中仍然無出其右,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公布第16份《國際樓價負擔能力》報告,統計去年第三季309個大都會城市的樓價水平,香港連續10年居樓價最難負擔城市榜首,樓價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仍高達20.8倍,僅較上年度調查的歷史高位20.9倍輕微回落,代表港人平均要不吃不喝20.8年才可一圓置業夢,情況遠遠拋離第二位加拿大溫哥華的11.9年。
家庭年收入中位數減至33.8萬
縱使調查期內香港樓價略為回落,但市民平均收入也有所減少。報告指出,香港樓價中位數為704萬元,較上一份報告的716.9萬元下跌1.8%,而香港家庭年收入中位數則僅得33.8萬元,按年減少1.5%,意味就算市民把全數收入用於買樓,平均也要20.8年才能供斷一個單位。
報告指出,香港過去50年來住宅用地的唯一供應來源均是政府,興建新住宅一直由政府嚴格控制,有別於實行自由土地使用制度的地區,香港樓價高企與這樣受限制的監管環境有關。儘管香港有資助房屋計劃,但其供應極為短缺,公屋輪候平均需時5.4年。
遠超二三位溫哥華悉尼
該衡量住宅樓價負擔能力的比率,是以一個城市的樓價中位數除以家庭全年入息中位數計算,數值愈大負擔能力愈差。樓價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在5.1倍及以上,便屬於「嚴重負擔不起」,是次調查當中有31個城市處於這一水平。調查顯示,第二及第三位是溫哥華及澳洲悉尼,該兩城市最新的樓價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分別為11.9倍及11倍,2018年分別為12.6倍及11.7倍。
納入調查的5個澳洲城市樓價悉數屬於「嚴重負擔不起」,負擔比率中位數為6.9倍。最可負擔樓價頭10個城市悉數位於美國,排首位為紐約州的羅徹斯特(Rochester),樓價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只有2.5倍,克里夫蘭(Cleveland)及奧克拉荷馬市(Oklahoma City)均以2.7倍緊隨其後。該調查覆蓋8個國家,包括澳洲、加拿大、中國、愛爾蘭、紐西蘭、新加坡、英國及美國,共309個大都會城市的樓價,而香港是該項調查唯一的中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