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使出了無數打擊炒樓措施,現在可以說物業炒家已經達到一個很低的數字,甚至可以說是「無」。但一項公佈,政府將會製造幾萬個炒家。
政府宣佈每年給予30,000多個國內孕婦到港生育,此種做法亦即是我們說的配額「Quota」制度,消息宣佈之後,估計每年每間私家醫院的孕婦住院預約很早便爆滿,隨之而來的是「Quota」轉讓,這亦會是另類的確認人轉讓,另類「摸貨」。政府可以出招打擊物業炒家,但對私家醫院的配額轉讓是無能為力,反正,每年不超出指定限額便可以,變相製造出30,000多個「孕婦住院」炒家,亦是始料不及。
一向以來,香港是炒家天堂,在六、七十年代,輸往美國的成衣有配額「Quota」制度。香港佔全球總和一半以上,而香港的成衣配額又只集中在幾位大製衣商,但是其他無數中、小型製衣商,雖然沒有足夠成衣配額,但接獲美國訂單便會向幾位持有配額的製衣商購買,價錢亦相當驚人,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亦有不錯利潤。
當年的「Quota」轉讓,只不過每年的使用權轉讓,幾百打「Quota」的價錢已經可以購買一個500呎至600呎的住宅。有製衣商人擁有「Quota」幾拾萬打,每年的收益可以購買1,000個小型住宅單位,的確是很驚人。
雖然坊間的生產商將大部份利潤貢獻給「Quota」擁有者,但仍然有不少人樂此不疲,製衣業相當蓬勃。但當「Quota」制度取消,全球大部份國家的成衣皆可輸往美國,香港的製衣業反而沒落。
沒有「Quota」商人的剝削,理論是會有好價錢,但事實並非如此,沒有了「Quota」制度,供應美國的成衣增多,美國成衣商人可以慢慢挑選,慢慢講價,港商所得的利潤比有「Quota」年代還少,亦導致不少製衣商結業,使到當年為他們出頭爭取取消「Quota」制度的議員及社工始料不及。
「Quota」制度,亦即是控制供應,政府的賣地政策亦是如此,但是在回歸前,英國政府為製造一個繁榮假象,不單是高地價政策,而是又高,又多供應的土地政策,導致回歸後,亞洲金融風暴,香港樓宇存貨太多,導致樓價大幅下跌,唯有收緊「賣地政策」。
政府將「賣地政策」演變成「勾地政策」,將土地供應權移到地產商手中,這是一個退化的過程。短期來說,供應減少,樓價保持穩定,長遠來說,供應短缺,樓價飈升。我相信不少人明白箇中道理,但只有物業炒家身體力行,投資物業,亦即是炒樓,在控制供應初期,物業價格是保持穩定,但結果飈升,到最後,政府要制定各種打擊炒樓措施,將炒家滅絕。但是他們從不考慮樓價飈升的主要原因,將責任委過於人,現在炒家滅絕,樓價又高鋸不下,雖然,使用行政手段是可以將樓價壓下去,但是樓宇需求仍大,購買力不但仍然存在,而且日益增多,樓價下跌遇上購買力增加,終有一日,樓價會再度爆發,狂飈而上,短期內可以有高達50%升幅,這是一般物業投資者對市場了解,所以大部份投資者對擁有的物業,甚為惜貨。
雖然「勾地政策」令樓價飈升,但可確保市民的資產不會減值,若不小心計算,多推土地,供應太多,結果樓價下跌,亦非全港市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