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上星期計上落不大,不過標普500指數創新高,突破4200點關口,納指曾突破14000點,道指也創34000點新高,周五三大指數作輕微調整,紐約期油則曾破65元一桶,大宗商品的走勢持續呈強。因被疫情導致的供應鏈中斷困擾,北美洲物價上漲得很厲害,戶外用品被搶購一空,連泳池用的氯片也漲價六成,晶片短缺引致電子產品漲價也是眾所週知的事。聯儲局不斷說通脹不嚴重只是暫時(Transitory)的說法備受質疑(至少被困在溫哥華的王弼非常質疑)。目前情況,我對滿手揸住現金的人非常擔心,擔心他們遇上威瑪共和國人民的命運。
不少人問王弼,不是經濟很差嗎,點解股票或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漲?我說過多次,目前經濟是冰火兩重天,旅遊飲食業何止是蕭條,根本是世界末日。至於金融業,有大行朋友跟我說,去年她的花紅破紀錄,香港作為金融中心,許多有錢人受惠。平心而論,金融業賺到錢時好事,難道其他行業受疫情打擊,也想金融業被攬炒嗎?我不否認社會上有許多變態的想法,但政府想做的,應該是如何繼續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匯聚各地人才之餘,令慘受疫情打擊的人分享到作為區內最重要金融中心的成果,也非常重要。
如何保持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呢?許多人會跟你講法治,這個當然重要,無法無天的地方沒可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但除法治外,生活品質的重要性可能不遑多讓。王弼流落溫哥華的體會,是吸引世界各地人才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可能大家想也想不到,就是一個運作良好的外傭制度!
試想想,一個在投資銀行晚晚傾刁傾到三更半夜的Banker,拖著疲乏的身軀回到家中,還要拖地洗碗抹爐頭,是何種滋味?我不是說,世界沒有享受打掃家庭的人,紐約和倫敦的banker也不是個個有工人服侍,難道紐約倫敦就做不了金融中心?不過可以選擇,多數人才總希望專注自己的強項,打掃家庭就留給家傭來做。照顧小孩更不是容易的事,世界金融中心匯聚世界各地人才,政府常常說國際學校不夠會影響香港的競爭力,不知到政府知不知道,如果不夠外傭協助Expat照顧家庭,這些專才又何須在香港落戶?作為過來人,香港的外傭制度越來越趨向加拿大的外傭制度(雖然仍有一段距離),希望政府有辦法扭轉乾坤,否則各項優勢逐一失去,又怎繼續充當國際金融中心呢?
土地供應亦是保持香港優勢的重要一環,香港其實不缺乏土地,但開發新住宅地多年來太過官僚化,土地
供應少導致樓價高企引致的社會問題,低收入人士飽受其害,相信大家耳熟能詳,在此不贅。最近, 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又重提把葵涌貨櫃碼頭改變土地用途興建住宅,既然政府有關方面已經認為香港的貨櫃碼頭沒有能力與大灣區的貨櫃碼頭競爭,整合是在所難免,為何還不改建增加住宅供應呢?不要說低收入人士被高房價煎熬未能獲益於經濟增長,連王弼的ibank expat朋友,因為香港的樓價和租金太貴,最後去了新加坡。看來若香港繼續官僚化,固步自封,連吞吐量一路下跌的貨櫃碼頭,其改變土地用途的研究也不做,笑到最後的人,還不是我們的競爭對手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