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港股大旺,許多長倉基金一次年前頹風,一些會高調宣揚投資回報跑贏,例如去年回報高達50%,但只要對投資有一點認識的,就知道年率50%的回報,很可能是偶一為之,很難持續,因為強如股神畢菲特,根據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在他首25年的投資生涯,平均年回報約30%:第二個25年,年回報已經下降至14%;至於近年(2009-2014),則回升至15%。但跟首50年職業生涯對比,以股神的個人標準來說,可能是一個敗筆,因為縱使這段期間回報輕微回升,但他卻跑輸大市:在他首50年的職業生涯,他都跑贏標普指數的10%,但09至14年間,標普指數的年回報卻有17%。
很明顯,50%的年回報屬偶一為之,不然,我們身邊豈不是許多股神?畢菲特是真股神,是因為他為股東爭取的回報是穩定和可持續的,這也是巴郡的股東能忍耐股神暫時跑輸大市的原因,因為他們都知道,好的基金經理不單要跑贏大市,亦要爭取正回報。在牛市跑贏大市當然意味正回報,但在熊市,跑贏大市就可以是輸錢。而更多基金的表現,是也許在牛市跑贏大市,但在熊市亦跑輸大市,如果閣下投資的基金是這樣,今年升50%,但明年亦跌50%,如果本金100元,兩年後,你的投資就只剩下75元(未扣除管理費和表現費),即兩年的投資損失了25%的本金,可見基金大上大落,對投資者無益。但你的基金經理,特別是有收表現費的對沖基金(比方說兩成),他就賺了你10元的表現費(再加管理費)。以上極度簡化的例子說明(實際情況會較複雜,投資者剩下的本金應低於75元,但字數所限,不贅),一些基金經理有誘因令基金大上大落。可以說,像畢菲特提供穩定正回報的基金經理,賺的是慢錢和辛苦錢,但基金經理和投資者卻能共榮。至於許多大上大落的基金,其實散戶亦可以簡單模擬,買入恆指或標普(美股代號:SSO)槓桿ETF,不就必然在牛市跑贏大市嗎?
以上例子,亦說明股神的投資第一和第二天條如何重要:第一,不要輸錢;第二,不要忘記第一天條。在目前牛氣沖天的情況下,叫人保守一些的投資策略,可能難聽過粗口,但我回顧自己的投資果效,四十歲住的房子比三十歲時大,開的車比十年前好,可以隨時飛到地球另一處,繼續用電腦買賣股票賺錢,靠的不是比人賺得多,而是比別人蝕得少,而其中方法,就是永遠不高追炒至天價PE的股份(PE太高,容易受大股東批股而輸錢)。我仍然相信,環球經濟增長會於2018年加速,而許多企業會出現虧轉盈或盈利大幅增長的際遇。所以,港股方面,我倉位較重的仍然是國泰(293)和內地券商(上周進一步增持)。當然,我還有不少和記電訊(215),這隻現金牛,就算在瘋牛下也是穩中求勝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