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8月下跌,美股在9月首星期未能扭轉弱勢,三大指數繼續調整,標普500指數跌1.3%、道瓊斯指數跌0.7%、納斯達克指數跌1.9%,代表中小企業的羅素2000指數更下跌3.6%,美匯指數突破105,挑戰本年3月的高位,日圓跌至148水平。美匯上升,美股下跌,反映避險情緒升溫,9月是傳統的股災月,在未來數星期應否審慎一些?
2023年美股逞強勢,標指年初至今升幅逾17%,納指更達28%,追回大部份2022年的跌幅,靠的是市場不斷預期CPI降溫,聯儲局減息,另外靠的是市場對人工智能股的亢奮。CPI確實大幅回落了,不過聯儲局卻未肯在可見的將來減息,華爾街似失去耐性,不再每天唱聯儲局很快會減息,反而開始把報道的焦點投放在經濟下滑的風險。目前,美國勞工市場確實有降溫跡象,非農新增職位成遞減趨勢,由年初的47.2萬份,輾轉下跌,自6月起跌破了20萬份,一路未能重上20萬水平,亦有報道指出,僱主不願再出高價搶人手,世界最大零售商沃爾瑪(WMT)最近就裁減了新入職人員的時薪。其實美國的勞工市場,過去幾年缺人手,主要是疫情時裁減了太多人手,現在把他們在請回來而已,現在全職工作人口跟勞動人口的比例,只不過重回疫情前水平。換句話說,並非如拜登政府所宣傳,他的政策創造了千千萬萬的就業,只是疫情消失了,經濟自然復甦,職位重新的回來,一切重回基本步而已。然而,代價是國債大幅增加、聯儲局濫發了許多鈔票,加上地緣政治緊張,全球供應鏈重組,影響了生產力,這些都是要還的,終於在通脹率和利率上反映。
本來,以華爾街一向的態度,新增職位減少,可以被解讀成通脹降溫,可以作好消息把股市炒上,然而,自8月開始以來,美股未能繼續炒上,相信原因是勞動市場減弱是一把雙刃的劍,可以降低CPI,但亦可帶來消費疲弱,亦意味僱主因前景不明朗不願進行新的投資。至於整體CPI,經過連續12個月的下跌,在6月低見3%後,7月回升至3.2%,8月數據會再本周稍後公佈,有大行預測會上升至3.6%。就業放緩帶來疲弱的消費,卻又未足夠把CPI拖低,若CPI重拾升軌,美股又會重新受滯脹的威脅。可能華爾街看見未來數月CPI的不利發展(特別是近來油價強勢),因此開始把勞動市場放緩看成是壞消息,一改以往當作好消息炒起股市的作風。
另外,AI狂潮憑ChatGPT炒了一年,相關股份再上升的水位已有限,龍頭股英偉達(NVDA)本周跌近30美元,補回業績前的裂口高開。同一時間,中美關係緊張導致蘋果(AAPL)股價大跌,王弼認為,投資者對AAPL的政治風險不應掉以輕心,如果AAPL持續調整,必然對美股各大指數構成壓力(特別是納指),因此在9月份,投資者還是應審慎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