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仍在香港,正如上周所言,目測香港經濟比想像中理想,不過再細心觀察,覺得就算香港復甦比預期理想,但不少企業的經營手法,仍停留在食自由行老本的舊思維,被動地等大陸同胞回歸,但北美洲跨國企業的經營方針已從2018年後作出蛻變。當時,美跨國企業的增長重心在中國,所以每逢爆出貿易戰不利的消息,美股會大幅波動,但自疫情後,這些跨國企業卻有辦法把增長重心遷回美加市場,因此雖然接連傳出中國需求不振,但美股卻有本事在加息的壓力下卻越升越有,因為美國企業成功把部份通脹壓力轉嫁給北美洲的消費者,再以大幅裁員保持利潤。說到美企業的提價能力,不能不嘆為觀止,因為成功地使用大數據,針對每一個顧客的消費行為作出價格歧視賺到盡。以快餐店為例,以前須每家每戶派法紙張優惠券,派發優惠券要成本之餘,同時許多顧客都使用優惠券光顧,減低了毛利率。現在使用手機程式派發優惠券,反而覺得它們「孤寒」了,很多時優惠券都不太管用,或優惠少得可憐,結果是跟正價買餐差不多。同時,取消了以往兩美元一個雙層牛肉漢堡的「窮人恩物」,一系列的動作其實是變相加價,提升了毛利率。總之,美國大企業在美加市場加價的情況非常嚴重,擁有暴利,才有本錢不太理會中國市場,如果中國市場有增長當然好,沒有增長也沒所謂,反正只要中美不出現像美俄的經濟全面脫勾,美跨國企業就能穩定增長,這亦解釋了為何美股可以長升長有,而中港股票卻斯人獨憔悴。
至於美股上星期的走勢,有一點改變,之前升勢凌厲的納斯達克指數下跌了0.57%,而道瓊斯指數卻升逾2%,是否科技股炒過龍的資金終於回歸理性重回估值較低的傳統經濟股呢?因為納指重整比例,一些之前錄巨大升幅的股份如特拉斯(TSLA)和英偉達(NVDA)將面對沽壓,影響納指表現,資金重回傳統經濟股言之尚早,要再觀察一段時間才能下定論。
不過,早前本欄曾建議買入(後來卻怕跑輸大市而轉趨審慎)的金融股,上周卻有亮麗的表現,嘉信理財(SCHW)由銀行危機52周低位的45美元,曾升破68美元,美國銀行(BAC)則收近32美元。如果已經Sell Covered Call的投資者,一部份可由它被行使套現,一部份可以rollover,提高行使價。
套現了的資金怎麼辦?就算美大市升完又升,但一些股份卻被沽受得非常低殘,Verizon(VZ)上周被無厘頭沽至31.25美元52周低位,股息達7.8厘!這個水位,是長揸的良機,周五已反彈至33.9美元。另一個本欄多次推介的迪士尼(DIS),負面消息不絕,現在仍是疫情價,短期一定好不到哪裡,但只要目光放在兩年後,華爾街的論述一轉,隨時又變回Netflix(NFLX)估值,華爾街分析員估計2024年底全年純利可達5.14美元,屆時若估值真的跟得上NFLX(2021年DIS估值甚至超過NFLX),目標價自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