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子《徵稅不能解決現在的問題》
2014年8月10日
看完今日一篇學者的文章,真的忍不住要再寫。
價格上升有兩種,第一「需求拉動」。第二「供應推動」。
香港90年代到1997年的上升是「需求拉動」,當時樓價上升是因為人人揾錢多咗,想住大啲,住豪啲。所以「由豪宅升先」。
近幾年的樓價上升,是因為供應不足,令到需求向下移,即同樣的價錢,只能住細單位,令壓力壓在細單位,基層樓。請看過去文章《壓力煲效應》和《沙漠支裝水》
現在是第二類升市,樓價就好比打扙時的米價,因為沒有了供應,但每人都要生存,所以搶購。價格上升。但有學者竟然建議政府:「只要徵稅,就會少啲人買米,價格就會下降」。這樣的思維是不合理的。
他(下面文章)只會單純地想,抽稅你們就賣樓。這樣「買賣市場」就多了供應。但李先生有沒有想到,這樣並不是「增加了供應」,因為同時間「租務市場」就少了一個供應。請李先生去各大屋苑的代理了解一下,現在的問題是「買賣加租務的盤的總數」都不夠應付需求。問題的結構,我上年頭的《10間屋的村》已經寫得好清楚。現在衡平比大約在1.2,已經反映出「樓市現在是好實淨」。
已經不只一次有學都或經濟學家作出這類建議。過去幾年,還自己和叫別人賣出自住樓,結果其父母也賣樓。
原本,他們自己的投資決定,別人管不了,但他們多次向政府建議,政府亦曾接納。這樣就影響全香港,我們不能不發聲。
-------------------------
節錄自2014年8月10日蘋果日報
理財第一波:徵稅解樓市困境 - 李兆波
樓市再創新高,以二手市場的細單位為甚,一個建築面積400呎的小型單位,動輒要300萬至400萬元,超越了新一代市民的負擔能力。樓價高,市民惟有轉往輪候公屋,令公屋輪候冊與樓價一樣創新高。
政府不是沒有方法解決困境,而是在尋找土地方面處處碰壁,加上樓市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現時的雙辣招似乎未有令樓價逐步回落至較正常的水平,因為房地產的投資價值甚高,是不少人財富的來源,也是他們退休的保障。剛有報道指有官員參與自己擁有該區土地的規劃,正正顯示房地產的價值處處,由富豪至小市民,無不聞樓起舞,沒有物業的只有陪跑。
其實也不一定要市民人人擁有自己的物業,但至少要有瓦遮頭,惟現時似乎不是在這方向,或者是有心無力。要解決困境,惟有用稅務一途,可以考慮的有加重版的物業稅,擁有越多物業的數目,稅率便上升,這點與一些大學向各部門徵收的royalty一樣,有些大學向開辦自資碩士課程的學系徵收高達30多百分比的行政費用,餘下的只有60多百分比,可以說是無利可圖。
如果物業稅的邊際稅率同樣是高水平,會有一些單位流出市場,轉租為賣,代理不會沒有工作,而有需要的市民也會因為供應增加而有能力購買。
可惜這是幻想,因為作決策的人也要考慮退休的生活,本來官員有長俸已是很好的保障,但有些人的想法不止於此。高稅率令大多數人要離場,只餘下具實力的,但政府因要面對各種壓力而不加以考慮。
李兆波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講師
---------------
節錄
法子《10間屋的村》
2013年3月2日
其實這是簡單的道理。
一條村有11個家庭,得10間屋。村長話「抽稅」就可改善大家居住空間。你信唔信?
這是我對 DSD 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