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只有在地產公司任職售樓部的同事才會說樓市尚有機會往上升,大家亦都明白在政府打壓下,樓市的確沒有能力上升,但大幅下跌,似乎亦不能成事。究竟,誰主宰樓市升跌?
隨便問一個香港人,他們都會說﹕「是政府」。若果政府增加供應,收緊按揭,樓市便下跌。反之,減少供應,放寬按揭,樓價便上升。換句話說,供應、按揭、樓價是三位一體,而供應與按揭所產生的協調結果便是樓價,而政府操控着供應、按揭這兩個因素,樓價升跌,其實是它掌握之中。
若果政府太過著蹟操控供應與按揭,做法偏向計劃經濟,有違自由經濟原則,這並不是資本主義,所以政府在非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都不會出手控制樓價。除政府外,誰掌握了樓價主動權?
這個問題,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答案。物業炒家曾經掌握了這個主動權一個相當長的時間。當時,地產商實力未如今日如此這般的雄厚,新樓盤的首批買家大多數是炒家,他們與地產商內部有著某種關係聯繫,很容易取得一手樓盤的樓花購入權,他們的收入往往較地產商為高,這亦是炒家最風光的時候,不少炒樓英雄人物不斷被傳媒吹捧,不似今日,炒家已成落水狗。當時政府並沒有考慮用政策對付炒家,畢竟他們左炒右炒,將樓價炒高,賣地收入增加,物業之間交易稅收增多,嚴格來說,這是政府收入的一條大動脈,若果出動政策,稍一不慎,將這條大動脈割斷,收入減少,這真的是認真大件事。當時,有一半香港人都會說做地產,即是炒家。
1997年,平地驚雷,樓市一跌七成,任何炒家都煙消雲散,能夠重生的十不到一二,當時,沒有人能夠掌握樓市升跌,這是香港二次大戰後的黑暗時代,拾多萬的負資產者,不少要以破產為最後的解決方法。這時候,政府做錯了一件事,就是將地產發展的主動權雙手給了地產商,不但停建、停售房屋,更推行勾地政策,即是地產商不勾地,政府便不會推出土地,樓宇的供應量是控制在地產商手裡,他們掌握了主動權,導致樓價飈升,至今仍然是他們的黃金歲月。
今日,政府為順應民意,努力將樓價壓下去,但只能減慢樓價升勢,自出招以來,樓價不但未能下跌,還有一定升幅,雖然有一部份人在吶喊助威,樓價始終不下。政府官員想﹕「究竟樓市升跌的控制權是不是真的在我們手裡?但為何樓價仍高踞不下?」
原來樓市主動權已經不是一小撮人擁有,它的屬於100萬個小業主,政府所動用的策略,只能抑制市民買樓,但始終不能強迫市民賣樓,而100萬個小業主中,大多數擁有的物業是用作自住,將其出售,又要用高價租回,除非知道可見將來樓市會大幅下跌,否則,找不到一個理由將物業出售,大家不出售,樓價如何下跌?這樣,樓市的主動權還不是在小業主手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