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聯繫匯率以來,經常有一些學者發表要取消聯繫匯率言論。不過,政府一於少理,我行我素,連反駁也不會,因為官員們知道,一但不小心反駁這些言論,必會引來反對派追擊,愈攪愈大,愈拖愈長,本來聯匯是香港的盔甲,攪得兩攪,盔甲都有可能脫掉,不回應是最好的方法。
我亦學了他們,對於網上那些又豬又狗的回應,一於少理,因為高僧說﹕出言不遜者必自受苦果。任總若果不是受到立法會譴責,一定不會提出脫勾之論調,他為官甚久,深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若果不說「脫勾」,他日港幣隨美元之貶值太多,市民有怨言,矛頭一定是會指向任總,於是來一次預先張揚的事件,以進為退,但仍然走不出被指責。
現在已經有聲音說當年若果脫勾,樓市就不會下跌7成。所以,任總失職。我相信任總想也想不到事情會變得如此,假若,當年若果脫勾,又會如何?
有人說,當年若果脫勾,港幣貶值,這樣便不需要跟隨美元維持高息政策,業主供樓便輕鬆得多,但銀行為了利潤,堅拒脫勾,維持高息政策,這殘害了多少人?聯匯是首席元兇。
我相信李斯、趙高在世,指鹿為馬的事亦不過於此。若果當時港幣不與美元掛勾,港幣的價值是若干。美元息高幣強,人們怎麼不會將現款送到美國去?香港,要吸引熱錢到港,自己錢留港必定要付出比美國高出很多利息,而利息高物業自不然會向下調整。換句話說,若不掛勾,當時利息更高,樓價更賤,更多人燒碳,更多二手飯。當日脫勾,萬萬不能。
其實,亦要還銀行一個公道,當時銀行對於只得一個自住物業而又還款準時的人,就算其擁有物業貸款低於市值,亦不會追其欠款,即是不會call loan,該物業業主只需按時還款,便毋需擔心銀行會收樓。這與2008年銀行追差額的態度不同,2008年,銀行只需按測量師的估價報告便可追收差額,但1998年銀行沒有這樣做,那些銀主盤都是那些沒有按期還款的業主,怪不得銀行。
現在要求脫勾的人士多數,因為日常用品、糧油食物等因港幣與人民幣差距而物價飈升,這點大家亦是理解。反之來說,當日未有脫勾,港幣沒有貶值,我們可以以低價享受從國內而來的產品。今日,當還債好了。
任總說脫勾亦並不是全脫,他的構思是先與一籃子貨幣掛勾,最後與人民幣掛勾。我相信任總亦只是構思階段。不過,立法會議員突然發難,若不還擊,不久之後,立法會議員又會為民請命,追擊任總1997時身為金管局總裁,為甚麼不脫勾,以致港幣不貶值,樓價不升,很多人走上末路,要破產、燒碳收場,正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今日,大家討論聯匯是否當日樓市下跌元兇時,大家均沒有一個肯定答案。正反雙方各有理據,同時,若討論現在是否應該脫勾,結果亦差不多。這樣,為甚麼有人堅決要脫勾?後果誰人負責?
|